男女主角分别是魏昶君大明的女频言情小说《让你统一明末!你统一全世界了?全文》,由网络作家“斩悬”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麻脸仆役莫狗柱指认了三名恶仆,这三人还没来得及求饶就被捆住,吓的涕泪横流,尿湿裤裆。虞家门前开始围满了人,落石村百姓颤巍巍集合,四名道士拿着染血长矛护卫一旁。魏昶君站在虞家宅前,大手一挥,老道士提刀陆续砍三个恶仆的头,吓得不少百姓尖叫,也有人叫好。“这是你们往年从虞家的借债契约,往后你们再也不用欠虞家钱了!”魏昶君举起一大把借债契纸,扔入火盆,不少村民眼前一亮。“昔日为虞家仆役,虞家佃户卖身契在此,但以后你们都不是奴仆了。”魏昶君举起卖身契,再次扔出火盆。这一刻很多村民已经跪倒一片了,不断擦拭眼泪。“每人一袋粮食,领取之后回家,往后大家都能吃米粥,喝热汤,种好田。”魏昶君指着米,这是刚从虞宅取出的麦,一袋半担重,大概是——40斤麦。...
《让你统一明末!你统一全世界了?全文》精彩片段
麻脸仆役莫狗柱指认了三名恶仆,这三人还没来得及求饶就被捆住,吓的涕泪横流,尿湿裤裆。
虞家门前开始围满了人,落石村百姓颤巍巍集合,四名道士拿着染血长矛护卫一旁。
魏昶君站在虞家宅前,大手一挥,老道士提刀陆续砍三个恶仆的头,吓得不少百姓尖叫,也有人叫好。
“这是你们往年从虞家的借债契约,往后你们再也不用欠虞家钱了!”魏昶君举起一大把借债契纸,扔入火盆,不少村民眼前一亮。
“昔日为虞家仆役,虞家佃户卖身契在此,但以后你们都不是奴仆了。”魏昶君举起卖身契,再次扔出火盆。
这一刻很多村民已经跪倒一片了,不断擦拭眼泪。
“每人一袋粮食,领取之后回家,往后大家都能吃米粥,喝热汤,种好田。”魏昶君指着米,这是刚从虞宅取出的麦,一袋半担重,大概是——40斤麦。
有190人领麦,其中130人领麦时都对着魏昶君磕头,少数老者作揖,老百姓都知道谁真正对他们好,日子太艰难了,亲眼看着借债和奴契被烧,很多百姓已经激动热泪盈眶。
人群开始渐渐散去,魏昶君带领道士将虞家财产转移到魏家老宅。
如今天色已晚,院中点着火炉,老道士整理虞家财产,予以记录。
“南洛墩军户万一来了怎么办...”麻脸仆役颇为担忧。
“他们不敢来,他们害怕土匪还在,就算来也要过好几日。”魏昶君开口。
“正统14年也就是“1449”时,有《府卫官旗军人数》统计逃亡军户数量达一百六十万人人,从永乐年间到如今军户为避免入役甚至自残,嘉靖年间明卫所制度便已名存实亡。”
“而现在就连西北靖边堡卫所内的军户,多为头发花白、走路摇晃,毫无战力之人。”
“而在江南更有富户购买军户避税,嘉靖年间有几十个樱花国奴便一路横行到南京,最终全身而退的讽刺之幕。”
魏昶君开口,他所说的来自《明史·樱花国传》,里面记载了卫所制度的衰弱到溃败。
所以这也是今天早上为什么能得手,轻易斩杀军户,他们完全没有戒备之心,防御之心,各大卫所面对鞑子和流寇来袭,完全是困索碉堡,只求鞑子去肆虐其他地方。
大明的腐朽如今蔓之骨髓,能够看穿的不光是魏昶君,但凡是南北经商之人都能看到,只不过这些豪门大族充满信心,无论是何方人当权,他们都会高高在上,只是谁也没想到,会是鞑子入关,大清当权。
但谁也没想到自己来了,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力图改变明末历史的现代大国!
虞家财产被整理出来了:虞宅文房四宝:书籍129本,其中有用书籍为《救荒本草》,内容多为饥荒时野草做法吃法,剩下书籍多为八股文破题录,虞家第四子读书外出至今未归,这些书多是他购置,该书涵盖明朝科举制度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策论,其中有本——《历代科举状元策论》虞宅钱财:四十两银子,829枚铜钱,39亩上等田,48亩中等田,290亩下等田,池塘3处,水河2条,井2处,院宅3处/一处虞家宅,两处侧宅,骡2头,牛3头、两匹马/目前还剩一匹,狗三条,猪14头,鸡29只,鸭17只,鹅三只,被褥20张,粗布39尺,棉絮43斤,糙麦余10石(之前发给村民85石),精米3石,腊猪头七个,猪脚七个,零碎若干如木凳碗筷.....虞宅仆从:骡仆1人,牛马仆2人,家禽仆1人,其余仆8人。
“虞家第四子二月前拜访交友,冬考岁试,回来怕是大麻烦。”洛水老道皱眉。
“他不过小麻烦,眼下最重要的是度过冬灾。”魏昶君平静,如今他被选为落石村里长。
这如果在现代也被称为村长,大队长,在古代被称之为里吏、里正、里君、里长、里胥、里宰,由德高望重的村中族老担当,主要决定村事俗事物,基层调动权利极大。
以前落石村里长是虞老家主,他因为由一个军户甲长儿子,一个备战科举的儿子,两个地痞儿子,名望很高,百姓不敢得罪。
明代科举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像虞家第四子在备考童生试最后一项岁试考试,一旦他是一二等前三名成绩,他将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拥有见官不跪,穿青长衫戴方头巾,免除部分地丁钱粮税务。
虞家之所以在周边得势是虞家第四子,大明朝以文官读书人至高,考取功名光耀门庭最高。
现在烧毁借债和奴契,村民真正自发推选魏昶君为里长,管辖落石村全体村民一切事物。
虞家第四子若是落榜还好,若不落榜,还真是麻烦事,魏昶君暗记在心。
晚上的魏家第一次有了肉香弥漫,腊猪头洗的干干净净,用斧头劈成小块,用猪油辣椒爆炒,炒的肉皮干焦,放入香料,土豆只放了一些劣质粗糙不适合当种子的土豆。
锅内倒水,下面烧着柴火,霹雳吧啦,香味飘散院子上空。
弟弟魏昶琅在烧锅,妹妹魏染瑕在炒菜蒸米,三年没吃过大白精米,院子内的道士蹲在地上,馋的不断吞咽口水。
直到魏昶君说开饭,每个人几乎不舍得吃这么快,而是耐心咀嚼感受着肉香,有道士甚至感动的哭出声,第一次吃白米和猪肉。
整个村子不再是漆黑如墨,大部分都点燃劈柴,零散火光,或熬米粥,或炒小麦饼,整个村子像是过年一样。
魏昶君吃了两碗米一碗肉,喝了一杯茶,之后他返回屋内,靠近铁盆火炉,开始给现代回信。
暖了暖手,提笔回信。
——西安的十月末有了寒意,夜晚的长乐街灯光璀璨,行人乐康,穿过长乐街是一处处博物馆,居民楼,商业大厦,然后是西安历史研究所。
会议室内,所长雷请议看着回信念出声:「虞家已除,虞家第四子虞守良外出科举,不得踪迹,吾为里长」
“好!”雷请议第一个挥手。
其余学者纷纷鼓掌,掌声轰鸣。
敦煌历史研究所开始记录。
记录——「穿越者0.2成长计划:铲除落石村小地主虞家,获得一定粮产,成为当地里长,开始扎根明末」
“开始调查各地县志,科考录情、落石村旧址文献、得到穿越者之后的境况遭遇。”西安历史研究所长兼穿越者后盾组织部长雷请议开口。
穿越者在王朝末年终于有了一点“历史留名”。
魏昶君端坐床前,披着被褥,他做的笔直,面前书籍凭空浮现文字——「蒙阴县民魏昶君....死于虞家之手,道观毁,万佛庙生」
“果然自己被盯上了。”魏昶君不感到奇怪。
明朝末年能够在乱世当中存在的地主都不是简单人物!
都是手段极其狠辣,果断之人,家族之内更是遍布各种行业,甚至有土匪,有官员,配合一起,霸占一个县城。
这种家族不允许有任何威胁存在,不允许村镇有任何有名望之人影响他们。
不过虞家显然没达到这种级别,落石村总共两家地主,一家姓李早已败落,一家姓虞,该家有四个孩子,其中老大为甲长,驻扎蒙阴县-南洛烽燧墩,管着六七个人军户,配甲,腰刀,矛。
至于虞家老二老三趁着灾年大量收地,侵吞田地,养了几个打手。
老四考取功名中,成为虞家希望。
该家族信奉万佛庙,南明野史有记载,肆虐青州府东昌府,如今地点是山东和山东西部接壤地,该邪派主张献祭伺佛,在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曾下令亲剿,而如今王朝末年,该教派死灰复燃,混迹各种贫瘠之地,依托一个个地主之家而生。
古代地主真不是盖的,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真是致命打击,毫无还手之力。
魏昶君心中暗骂,他娴读明后期缙绅传,知道明朝地主到底多凶残,大部分地主家中都有缙绅,也就是退休之后的官员,这些官员退休在家,积累名望,勾结现任官吏,霸占乡邻,代替官吏衙门行事收税。
明末更是乱象徒增,这种地主嚣张跋扈,直接垄断村镇话语权,下手狠辣凶残。
这还是北方的地主,实力并不强,因为只是有土地和少数奴仆,战力不高,而南方的地主才是真正豢养大量奴仆和打手,动辄数百人,土地都十几万亩地,族内官员通天。
这些地主学习了朱元璋洪武年间斩杀合作伙伴的习惯,他们杜绝他们治理的村镇出现不可掌控的危机,一旦出现,那就灭杀。
只是这些地主大概不知道,自己背后是现代大国,是现代国级智囊团,而他们全力对付一个明末乡村一角的小破地主?
魏昶君在为地主感到荣幸。
现代回信上半段是告知魏昶君死亡结局,回信下半段是关于解决困境危机方法——「雷请议同穿越者后盾小组策划方案如下,该方案来自国家级第一梯队智囊团,战略分析部研讨会议,多所高校优质计划整合而来」
第一句话魏昶君就感到了一阵温暖,这些计划来自现代国级各部提出方案,然后一件件筛选投票选出最合适方案。
「1、土豆种植详细步骤,同道观联合种植土豆,备战备荒,蒙阴县乃至是整个北方进入恶寒天气,经蒙阴县志考究,崇祯元年末起始,蒙阴县饿殍于野,建议穿越者开始广积粮,备战备荒」
「2、最简单刺杀之法,分别负力,刺杀,步骤训练,告知道观危机,培养道观弟子练习刺杀,只练习突刺,快速具备战力」
「3、灾荒即将来临,虞家必趁机压价买田,选择合适贫民,暗中资助,让其进入虞宅成为内应,穿越者需谨记,要培养贫民反抗之心,让其勇于战斗,知晓为自己而战,合适时期里外呼应,铲除虞家」
现代回信内容极多,条理清晰。
魏昶君在认真看着第四条一直到第十条,现代计划好了一切步骤。
「关于让贫民在失去土地觉醒战斗意识步骤」
「关于道观弟子突刺训练体服从指令,现在将选取身躯羸弱之人,参与模拟训练,获得最佳数据,请穿越者耐心等候」
「关于如何PUA道观让其惶恐不安害怕被万佛庙摧毁,于是全力听令与穿越者,道观只求度过危机」
「冬季种植土地消毒和施粪及土地选取步骤,现代将进行模拟实验,选取最合适数据方案,请穿越者耐心等候」
(解决穿越者必死困境资料来源——蒙阴县志旧/琅琊墓志铭传、国家级战略分析部、齐鲁军区战术参谋团、山大及北大高校联合小组/关于农民意识觉醒论文实际应用、国武矛术传承人.......)
魏昶君有些感动,他几乎可以想象从西安历史研究所到大国组织中心在为了自己而忙碌。
他没有回信道谢,真正反馈后世的道谢是改变明朝历史,改变未来之后屈辱惨淡历史。
——魏昶君把书包裹好,再次藏好,他目光有些忧虑看着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淮河等南方水系方向,这些经年不冰的水系如今开始薄冰覆盖,寒霜来袭。
而河北的顺德府、大名府、河间府,相继暴旱前兆已经出现,前世他曾经针对明末小冰河世纪写过一篇——「论小冰河世纪对明末影响破坏」
魂穿明末的穿越者一旦想要背负时代重担,那所背负的压力太大了,幸好自己背后有一个全力支持自己的大国。
魏昶君打开屋门,堂屋站着一个小仆,穿的算是干净,他提着一些酥饼前来道贺:“虞家感恩魏家长子造福落石村,如今十里八乡都听说了咱们村出了神人。”
小仆能言善辩,妙语连珠,魏昶君装作一脸桀骜不逊傲然轻人的样子,小仆不经意眼神闪过轻蔑,之后作揖离开,堂屋内魏昶君眼神逐渐冷了下来。
看样子虞家刚对自己起了戒心,害怕自己得了民心,趁着灾年有影响力,威胁虞家。
自万历年间初起,明史「法祖停税赋」就表明大明天下即将被扰乱,万里十六年,刘汝国于安徽太湖率农民军对抗大明,自称济贫王,数万饥民跟随。万历二十七年,百莲教徒赵古元在徐州对抗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南京无为教徒刘天序密谋夺城。
万历四十三年之后各地流窜农民军化为盗匪到处掠夺乡村,出没无常,为地方大患。
魏昶君看着陕西方向,他记得在崇祯元年十二月,也就是两个月后,陕西三边总督兵变,大明当官的都开始兵变....所以说这些年各地地主都惶恐不安,生怕遭遇流寇掠夺,各自勾结当地官吏,维护当地霸权,一旦发现有威胁人,直接抹杀,防止危机。
出身贫寒,就连稍微出彩的资格都不行,魏昶君眯着眼睛,尽是寒意。
不过虞家还没有对自己起杀心,他们现在只是想拉拢自己,让自己成为虞家马前卒,类似奴仆一样,一旦发现自己有野心他们才会动手。
没关系,自己起杀心了,魏昶君忽然笑吟吟把玩着酥饼盒子,他递给弟弟妹妹,让他们吃,吃完之后去道观喊来老道士。
看着兄妹互相谦让,魏昶君只想咒骂这个狗世道,自己只不过稍微帮了一下百姓,就被地主盯上了,就要抹杀自己。
这破年头,老百姓想要活着就太难了,至于稍微有点悲悯之心更是被地主官宦集团完全针对,压的人喘不过气。
不过我来到明末了——魏昶君喃喃默念,汉人最后一个王朝,自己还有大国,那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片刻,南洛真龙观道长,如今他新道号洛水,老道士有些兴奋,他特意带了一些精米,他还以为魏昶君又预测到了天气,他已经准备利用天气宣传道观了。
堂屋内,只剩下二人。
“洛水道长,虞家准备在落石村创建万佛庙,第一个先灭你的道观。”魏昶君声音幽幽,他直接把危机推到道观,这是后世教导自己手段之一,面对老道士这种毒辣之人,必须用更毒辣的手段。
那就是将危机推到道观身上,然后自己冷眼旁观,逼迫道观投效自己,获得领导权,统率道观为己所用。
洛水老道顿时脸色大变,万佛庙的可怕他是知道的,所到之处铲除一切教派,唯我独尊。无论真假他都他急忙告辞,返回道观,准备应对之策。
“真冷啊。”莫狗柱缩手缩脚呼出寒气,往年从没这么冷过,才十一月中旬,便已经开始覆霜,清晨起满目皆霜,现在他点燃火炉,暖着手脚,然后从口袋小心翼翼捋出一张纸条,这是魏里长给他取得新名字——莫柱竣。
莫柱竣很喜欢这个名字,比以前威武多了,暖了手,火炉上的米粥也好了,他快速喝完,然后提起镐头去院子犁地。
——“县城物价太贵了,他奶奶的,四十两银子才买回一骡车,在以前至少五骡车。”洛水老道连连抱怨,他额头都覆着白霜,他是连夜从蒙阴城赶回来的,生怕被人盯上。
“县城城墙之外已经有了一千多流民,县丞已不让流民进城,我们进城都查看户帖,周围县城更严重,听说光青州就来了十七万陕西逃难的人,其中几万人为流民,流窜青州各处。”
“洪武年间猪肉不过十文一斤,万历年间四十文,现在则是九十文一斤,买多了才送一点剃干净肉的骨头。”
洛水老道颤巍巍接过魏染瑕递过的米粥,他道谢后端着碗咕嘟一大口,整个人舒服的哈了一口气,其他道士和农民抱着碗,咕嘟咕嘟喝着米粥,舒服的直哈气。
魏昶君看着骡车上的物资,骡子正在吃着草料,弟弟魏昶琅给骡子喂了麦麸和枯草,这让村民看着心疼,从去年开始,麦麸就是人吃的了。
四十两银子还有几百铜钱,再加上虞家一些所谓的名人字画,连环画,还有一些小巧玲珑的家具也被卖了,总共换回来杂棉四百斤,好棉一百五十斤,猪肉三十斤。
盐一百八十斤,糙米十担,糙麦十担,粗布布匹30尺,活猪仔20头,小鸡仔80个,农具69个,在黑市还买了4把军制腰刀,一把弩箭,3担面粉....魏昶君咂舌,这些如果在万历年间初期张居正专政时二十两银子足已购买,但现在才崇祯元年,四十两银子加上地主家具才能勉强买这点。
明末物价崩盘从崇祯1628年冬开始。
往后物价之后越来越惨烈,到了崇祯十年左右,物价再翻八倍,北方甚至有价无市。
“杂棉和棉花全部扯布做棉衣,母亲你带领其他老妪制作棉衣。”魏昶君开口。
“每个小巷子发一个猪仔和四个鸡仔,告诉小巷子村民他们必须集体养活猪仔鸡仔。”
“剩下的粮食都运到道观,之后根据耕地,施肥,引水渠各种表现,奖励粮食。”
“同时但凡加入民卫青壮年发棉衣一件,每天多发一勺糙米。”
魏昶君平静安排,他甚至没有给自家留猪仔,留下好米,一大车物品再次被拉入道观。
在回道观路上,洛水老道看着不少围观的村民,大声敲锣喊着:“里长仁德,庇护村邻,他自家未曾留一粒米一点布,只为发放乡老。
莫柱竣正扛着锄头看着这一幕,忍不住感叹:“魏家当里长,此乃我落石村百年之福泽。”
骡车前,有道士好奇:“师傅,魏里长为什么不要粮食,甚至不要任何,要知道这些他完全可以据为己有。”
洛水老道眯着眼睛,沉吟片刻:“古往今来,欲成大事,必有气魄风骨。”
“里长绝非无名之辈,怕是真能进这乱争一争。”
洛水老道眼神恍惚,他昔日也是文人,见过书中太多枭雄人物了,但凡起家前必有非凡之姿,而魏昶君之姿他完全捉摸不透,此人居然有成为圣明雄主的品格,那便是他真正爱民。
而不是以残暴,以凶悍势力,养着一波军队,霸道治理。
而是真正爱民,之后再霸道处理危机。
——“底肥——起肥!”
“各家各户,丈量土地,一亩地需两担肥,十日后灌溉,一月后追肥两担。”魏昶君在村后堆肥地喊着。
其实正常一亩地至少四担肥,这种肥是底肥原始肥料,肥力不足,但肥料不多,只能先如此。
魏家两个小孩扛着扁担木桶装着肥料,莫柱竣提着肥料,其他村民陆续排队扛肥,给自家院子,给门前小巷开始施肥,再次开垦,让肥力渗入。
整个小村各种小道小路,院子村落,全是一股淡淡臭味,这还是寒冬,如果夏日必会臭气熏天。
“栽培!”
“土豆入下两寸,土壤松质,五寸下两个土豆,盖土时需盖严。”魏昶君和道士敲锣打鼓几乎走访每一家,发土豆,亲手告知栽培要点。
因为没有覆膜,也就是塑料布,冬季土豆都用塑覆膜盖住保证生长最适宜温度,但现在只能用土盖严,底部土质松,保持生长温度。
“如果胆敢吃土豆种子,流民来袭时,将其全家驱逐出村。”洛水老道带着十个手持长矛的道士,三十个拿着棍子的民卫每天早晚都喊着。
有一些混痞村民也不敢吃了,要知道这可是连累全家,这种恶劣天气,流民肆虐,一旦被驱逐出村,下场惨烈。
之前放入暖房半个月,发芽的土豆开始种上了。
魏昶君检查了全村院落,小巷,后山开垦地,发现全部土豆种下,他才彻底松了口气,十一月这二十天来几乎为了土豆到处奔走。
行走落石村,路过一些小巷子时会听到哼唧哼唧声,只见在猪棚里面养着鸡,里面是一个巷子村民起早贪黑去山上割的猪草,捡的各种野菜。
洛水老道也瘦了许多,他看着猪仔感叹:“蒙阴县城其他村子都赶紧卖猪,因为村子多盗贼劣匪,饿的没办法就偷家禽,偷狗偷羊,偷盗成风。”
说到这洛水老道自豪了许多:“放眼四望,尽皆百里,唯我落石一村敢养猪开垦。”
“你连夜奔回,路上安全否?”魏昶君道。
洛水老道神情凝重,不断摇头:“若不是我们人多,早就被劫了,遇劫匪三次,都是贫苦人组成的队伍,但一个个下手狠辣,看我们手持长矛畏惧放行。”
“在城内有米铺被抢,抢米铺的几人被县丞直接砍了头,都没有画押就砍,就为了城门砍头震慑流民。”
“我还在县城看到了不少墩边军户,一个个落魄无比,有些干脆化夜盗,蒙阴县如今家家闭门,县丞虽手段了得,但时日太难。”洛水老道神情恍惚,似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大明崩塌的如此之快。
他原本等着十年后各地混乱,二十年后反军起,之后寻机趁势而起。
但现在大明北地已有混乱之兆,再次看着充满生机勃勃的村子,洛水老道感叹,乱世真是人才辈出。
“往后只会更乱。”魏昶君只此一句,他想到崇祯十二年后大明朝廷彻底失势,各路军阀反心各立。
时不我待。
“七日前敦煌历史研究所一名同志遭遇车祸,车祸地点在兴平市南位镇,车祸惨烈,魏昶君和司机当场死亡,唯一现场完好的是这半本书。”
“我将这半本《大明事录感》带回,我发现该书没有任何记载,直到前三日,我发现该书浮跃一行行字体。”
西安历史研究所所长雷请议开口,给众人解释原委。
最初书中内容只是魏昶君穿越之后的茫然随笔,上面内容被转播到大屏幕,在场学者纷纷看着,他们能感受到一个穿越者的彷徨无助。
穿越第一天,魏昶君记:「难!难!难!我穿越了?老天爷,你让我来到崇祯元年做什么,见证历史的悲哀再次上演吗?」
穿越第二天,重病感冒,魏昶君记「烦!烦!烦!这可是明朝末年,是南明数千侠士子,是几十天骄文臣,是若干骁勇武将都无法拯救的王朝末年」
「难道我要苟延残喘随波逐流等待大清入关?」
「急!急!急!等待剃头,剃成猪尾巴一样的丑陋发型,去他马德吧!!!」
在场不少学者会心一笑,但大多数人神情闪过担忧,他们都研究明史,知道穿越者承受的压力到底多大。
生存困境,未来困境,积累起来如一重重山岳泥流倾斜压来,对于一个在和平年间长大的学者来说,这种压力让人绝望。
穿越第三天,感冒稍好,魏昶君记「今天打跑了老道士,这迷信的老家伙居然让我喝符水,我现在有什么选择呢,悄无声息苟着发育成为土匪等待招安,或者积攒一波小队伍制造大船前往海外建设文明躲避末年,最差的就是在明末当农民,这一条不能选.....」
这一段文字凌乱,似乎魏昶君在写的时也仿惶不已,甚至有些茫然。
会议室安静起来,三十七名来自各所大学,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院的专家教授沉默。
西安历史研究所长雷请议展现三日前他的回信:「虽然我不想承认,但你再也回不来了,你将永远留在明末」
而现在——急急急,赫然就是穿越者的求救信。
片刻有人推门走来,助手对众人汇报:“青州府莒州蒙阴县今隶属临沂一带,根据文字消息我们找到莒州蒙阴县落石村疑旧址处,经过对柳树年轮查找,痕迹判定,并没有找到刻三叶痕的柳树。”
助手苦笑:“大家要理解,一个人在崇祯元年于一棵普通柳树上刻纹路,经历崇祯末年,闯王肆虐,南明乱象,大清三百年,民国战乱,近代发展,然后才到如今的现代,一棵普通平凡的柳树很难保存到现在。”
“近四百年来柴火短缺,物资匮乏,基建发展,这颗柳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人砍了当劈柴,或者当木料。”
助手神情严肃,理性分析。
隔着近四百年,想要帮助目前“寂寂无名”的穿越者,难如登天。
准备回第二封信,穿越者目前最需要什么?”西安历史所长雷请议陷入深思。
敦煌研究院院长,悬泉置遗址研究所,明史研究学院等多名教授瞬间沉思,急忙思考,得赶紧帮助穿越者第一重困境,他处境太艰难了。
最终十几人先讨论出最重要两点。
告知穿越者将要面临详细天气情况,先解决第一生存困境。
会议室内,三十多名顶级历史学者纷纷打电话给弟子查询资料,还有人飞速敲打笔记本,有人在根据明朝亩产情况来推演末年天气灾害情况,还有教授根据宗族搬迁史查询蒙阴县灾情危机。
敦煌研究所更是放下一切工作,帮助各大教授归类天气情况。
这一刻西安历史研究所雷请议走到《大明事录感》后半本书,他提起圆珠笔,根据众人所得到的数据,开始一点点写下。
————从现代传输一封信要多久,跨越近代发展史,驱逐外辱史,民国混乱时间线,大清末年,大清中兴,大清初年,南明崩裂时间线,鞑子入关时,崇祯末年,各方农民军起义时——然后才到崇祯元年。
这是一封信所要经历的时间线。
但这封信也没准将会改变历史走向。
寒风像碎玻璃一样一片片划着皮肤,魏昶君忍不住蜷缩紧了身子,使劲让粗袍贴合身躯,他甚至用草绳把衣服勒紧了一圈,这样不至于衣服有缝隙。
崇祯末年的十月中旬实在是太太太冷了。
呼——魏昶君甚至能看到吐出去带着一些白色寒风,但他没时间在意寒冷,他蹲坐在《大明事录感》前半部书前,搓了搓手激动无比看着原本空白的纸张上浮现一行行字体。
是圆珠笔写的,和第一封回信字体一模一样。
正楷。
简体字。
这是后世的同事,好友,西安历史研究所雷请议的字迹!
该字体虽是正楷,但每个字落笔最后一点有草体的影子,这就是好友的字体,魏昶君记的很清楚。
这一刻他忍不住激动攥紧拳头,隔着近四百年,他再次感到了熟悉的气息,未来那个恢弘的时代彷佛在眼前,但彷佛又隔着若干时空。
魏昶君终于能感到一丝安心了。
后世之人——知晓自己的存在了!
所以自己不孤独!
此刻,魏昶君将后世来信内容一字一字的刻入脑海。
「昶君贤弟见信如唔,兄长雷请议回信,得到你身陷囹囫,困近四百年前,我对组织汇报,筹建穿越者后盾组织,希望能帮助你或帮助大明朝,重新走入另一个结局」
「请你务必记住下面内容」
「在历史长河中,你须在蒙阴县或青州府莒州混迹出名声,该名声能让你记录县志或当地书斋中,如此你才能在历史留下名号,我们才能知道你的信息!!!」
「我们将会分析你的结局,提前告知你,让你避免各种必死局面,如鞑子来犯,如流寇来袭,官宦欺压等,所以你务必在历史留名!!!」
这是纸张来信前半段,有些字体从正楷变成了草体,可见写信之人焦虑担忧。
魏昶君默默想着四个字——历史留名!
这四个字无论横看竖看,都极难!
但只有历史留名,后世才能看到自己结局,才能提前告知自己危机,然后自己避免该必死结局,一次次走入正确选项,最终有机会参与改变大明结局。
虽身处寒风凛冽中,魏昶君此刻却感觉不到寒冷,他只感觉一股暖流从心脏处开始奔涌而出,因为他不再是一个人了,身后有着四百年后现代大国为后盾!
联系未来,让自己,让大明走入一个全新的未来!!!
————————
敦煌历史研究所所长、穿越者后盾组织成员、记录和基建类组长陈科感觉自己回到了一千年前。
他位于西安木业影视基地,这里有着一座座木质结构还原古代的佛庙,殿堂,门户,多用于纪录片和电影拍摄,普通电影完全没资格前来取景。
而现在这里大部分木头开始被拆卸,专业古基建团队重新将木头搭建成“印第安攻城堡明代洪武年间边镇防御碉堡”
具有西汉时期御边汉镇连环土堡,唐代龟兹古城堡群,还有村堡设计。
历史基建学者团队为技术顾问。
各大高校基建古工程学生小组为工程师。
国内古建筑大师为带领工人,分别建造不同碉堡,用料模拟明代用料结构,建筑风格模拟明朝,建筑人员等一切还原古代。
“穿越者将获得村级堡垒图纸,大型靖边墩堡垒建设表,甚至还有小型乡镇堡垒图纸,小型城基建图纸。”
“这才是根据地该有的防御。”
陈科力图让穿越者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以最完美的姿态进入这乱世。
另一边,青州旧址处,考古人员在整理崇祯元年到崇祯五年当地考生录,出土详情,文字统计,在里面找一个叫虞守正的考生。
——魏昶君面前放着一堆书,大部分全是关于明代童子考详情录感,这是虞家老四收藏的科举书,闲暇时期他经常翻阅,如果在明末造反,他必须熟悉明朝文化政治,努力让自己成为晚明时期著名文人。
第一历史留名,便于后世观察自己。
第二在明朝文人,百姓,包括政坛都拥有一定影响力,之后起兵时更会获得支持。
在明末如果光一味的学习张献忠,李自成流寇之法,断不可行。
但如果光一个劲广积粮练兵也很难,因为明末局势太乱,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根本藏不住,除非成为明朝某一地方行政大员,趁机起势雷霆迅击,一举定夺山河。
所以他有时间就挑灯夜战,翻来覆去的看古籍原本,在现代时他便熟读现代删减过的春秋书记,夫子大义,现在他看明朝版本的圣人论,策论,古代状元殿试对策图等书并不难,只是需要以封建思想来思考科举策论。
锅里熬着米粥,里面放了一些红糖,魏昶君喝米粥的时感觉飘飘欲仙,好久没喝过甜的了,至于弟弟妹妹喝着小心翼翼喝着,不舍得浪费一点。
红糖太过珍贵,该红糖自南直隶江阴城艰难运到青州,走水道运到淄地,之后马车运到蒙阴,老道士之前道观存储,连他都不舍得喝,天气太冷他拿了一些送给了魏家。
魏昶君将红糖送给了村里一些患病体弱的老人,孩童,自家留下了一点。
洛水老道不理解为什么。
魏昶君没有解释,在明末想要做事如果小家子气那和李自成有什么区别,这些人都是汉人,都是一个血脉,没有亲疏贵贱——这也是现代一直隐晦告诉他的一点。
现代大国强调——「穿越者,希望你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定要帮助善待这些先祖,他们是现代人的祖先,生存艰难困苦,万不可将他们当做历史符号,把他们当做一条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在这个时代像个人一样活着」
我会的,我会尽一切力量改变历史惨剧。
这是数次深夜魏昶君对自己说。
如今十一月已过,十二月的青州不光是寒冷了,凌晨时有风声裂窗,窗花被薄薄一层冰覆盖,敲打窗棂能听到薄冰裂开哒哒声。
呼呼呼——打开窗户一股风雪吹来,好似是水浒传的风雪神庙。
魏昶君冻得发抖,他急忙穿上棉袄,披上蓑衣,打开门之后天地雪白一片,屋檐堆满积雪,土地覆盖雪花。
穿着兔皮靴脚不至于寒冷,但没有厚棉裤,腿冻得有些晃悠,魏昶君提着灯去了道观,喊醒道士,之后喊醒麻子莫柱竣,一行十几人开始挨家挨户检查窗户漏风,有些破旧稻草屋被积雪冲垮,有道士背着村民先送入道观临时居住。
很多村民后半夜都没睡着,一些人在被窝抹着眼泪看着魏昶君冻得手通红给村民补窗户,并且铲除房屋积雪。
很多族老喃喃自语:“怕是自洪武年间到现在,也未曾有过如此里长。”
“我们贱民百姓,何曾被如此温暖对待过?”
于是其他百姓也冒着严寒走出,自发铲雪,防止积雪冻结土壤,闷坏土豆种子,还有人帮忙铲雪,天色漆黑,但很多人提着油灯,一盏一盏点亮村子。
洛水老道有些心疼看着米粥,他的红糖被放入米粥,但凡干活的每人一大碗暖身子。
很多村民喝完米粥还舔着碗。
“现在你让这些村民去造反,他们也会去。”洛水老道趁没人的时候,喃喃自语。
“只是未来你要成为君主,何须如此,你只需有军队和良田,有制度和威严便可。”洛水老道疑惑。
魏昶君没有解释,四百年前古人自然不知道现代人接受过什么教育,尤其是魏昶君还是谠员,青年团员,优秀支教教授,真正接受过现代系统化学术学习。
天光大亮时村子外积雪三指深,伴随凛冽寒风,但村子内但凡种植土豆地都无积雪,屋顶积雪被铲除,整个村子在南洛山川雪白大地像是墨水滴落,也像是劈向恶劣寒灾的一把火棍。
“小冰河世纪名不虚传,这还只是开始,真难以想象崇祯十三年的雪灾,冻伤无算,地皆白骨。”魏昶君将雪灾详情写给现代,让现代用于文学记录。
之后洛水老道敲锣打鼓开始召集村民道观前集合,零零散散,从老到弱,各氏族群纷纷前来,大部分畏畏缩缩进入道观才停止发抖。
道观点着三盆火炉,让人暖和了许多。
魏昶君看着众人只感到心酸,大部分人穿着单薄粗袍,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冻疮,手脚,脸,耳朵,脖子。
“先发棉衣,每户人家一件棉衣,谁外出谁穿。”
魏昶君开口,母亲程氏开始发棉衣,领棉衣的人家抹着泪,反复揉搓棉衣不敢相信。
村民五十七户总共领取五十七件棉衣。
其中莫柱竣,十名道士,程氏和制作棉衣的老妪,民卫青壮年各奖赏一件棉衣。
耋耄之年老者,弱弱待抚的一岁-四岁孩童各领取一件棉衣。
总共120件棉衣全部发放完毕,虞家棉花,蒙阴县城购置的棉花和杂棉全部消耗殆尽。
现在道观内,不少人穿着棉衣,来回打量,参加民卫的自豪无比,拍着棉衣只感觉暖洋洋的。
莫柱竣忽然带头磕头,他第一次心甘情愿的磕头,感恩一个人,甚至愿意为里长赴死:“里长之恩,没齿难忘!”
其他人纷纷磕头,异口同声,一百多人声若铿锵群鸣,冲散了房顶积雪:“里长之恩,没齿难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