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未曾采纳。
死前,嵇康面色平静,他弹奏了最后一曲《广陵散》,从容就戮。
嵇康对学生说。
“只要有一个人记得我。”
“传承了我的道。”
“嵇康便不死不灭。”
他大笑起来。
临终前,他心头哀思万千。
天上之国,何其安稳、祥和、国泰民安。
自己来生也能去吗?
……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一人在书房奋笔疾书。
这时候,他听闻天有异象,出门查看,只见一位老人出现,正漫谈自己的一生。
功勋无数,受人尊敬,他似乎对于奖项、奖励都不太感兴趣。
在老人眼中,一切都是浮云而已,唯有益世才是真的。
欧阳询大惊:“好一位豁达之人。”
“此等宽广胸襟。”
“在下不如。”
他呆站在原地,望着自己的墨笔,久久难以释怀。
作为唐朝著名的书法大师,他常常以此为傲,不乏卖弄学识,以前著有《魏书》《艺文类聚》等经典,屡次受到唐高祖的嘉奖。
得意忘形,享受荣华,以至于经年未曾有佳作诞生。
欧阳询彻夜苦思。
“终有一天,我也会入棺材。”
“金箔也好,珠玉也好。”
“有何用处?”
他专心著书,同年撰并隶书《大唐宗圣观记》。
此帖一出,天下为之震惊。
九月,欧阳询兼任弘文馆学士。
唐太宗贞观年间。
他更是潜心研究,成书无数。
……
公元713年,唐朝。
吴道子受命,入京。
唐玄宗亲自命他为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是无上的光荣。
吴道子的背景也不简单,他年幼贫穷,曾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更是观赏公孙大娘舞剑,钻研握笔之道、绘画精髓。
不到弱冠,他已“穷丹青之妙”。
此时的吴道子正倚柱叹息。
“有术而不得用,悲哀。”
入宫以后,他虽职位颇高,但唐玄宗也下令,若非诏令他不得作画。
平时能够做的,只是指导一下门下弟子。
哪怕唐玄宗让他作画,要求都十分苛刻,不能随意发挥。
这天,他看到天幕。
“若不能随心画,还有意义吗?”
吴道子询问自己。
正如老人所说,所有名利都是虚妄,宫中的生活固然安逸,但终究是昙花一现。
要想留名后世,就要走出去,经历人世间的风霜,留下传世之作。
吴道子毅然辞官,留下了一幅幅的传世之作品。
……
哪怕再厉害,再强大的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
七十年代,老人家的助手过度自信。
他宣称:“杂交稻是三超稻。”
老人家也是自信满满,没有提出质疑。
结果在产量验收时才发现,不仅没有增长,还降低了百分之五。
一时间,外界质疑声、谩骂声不断。
老人却说:“犯错了就要接受批评,然后改正。”
他痛定思痛,从技术层面解决问题。
最终克服难题,震撼了全世界。
水稻增产百分之六十。
……
汉六年(前201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也会犯错啊。”
其实,在韩信看来。
老人所犯之错,简直不要太小。
当然,他能直面错误,认真改过,这值得夸赞。
现在的韩信,才真正承受了恶果,此前他投靠刘邦,拜为大将军,四处征战,可以说是横扫魏、赵、代、燕、齐等国家。
甚至逼的项羽乌江自刎。
他战功卓著,军中无人不晓,将士更是唯命是从。
有人进言:“您战功过盛,盖过刘邦。”
“一旦天下一统,必然会成为眼中刺啊。”
卧榻之侧。
谁敢放一只老虎呢?
那时候的他只要振臂一挥,无人不从,可韩信并未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