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我们可以结合当下年轻人对个性化的追求,打造一个专属定制的广告概念。
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 APP 参与广告的创意过程,上传自己的照片、故事,最终生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广告,这样既能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又能突出手机的个性化定制功能。”
然而,我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随后,一位资深同事提出了质疑:“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新颖,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资源,而且很难保证消费者的参与度,风险太高了。”
面对质疑,我心中有些失落,但我并没有放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关于个性化营销和互动广告的资料,还制作了一份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当我再次在会议上阐述自己的想法时,李薇的眼神中多了一丝认可。
“林浩的想法很有创新性,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看看如何优化方案,降低风险。”
李薇的话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完善这个创意的决心。
经过几天几夜的头脑风暴和反复论证,我们终于确定了广告策划的大致方向。
我负责撰写其中一部分核心文案,这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我深知这部分文案的重要性,它不仅要准确传达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还要与整个广告创意相契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为了写好这部分文案,我几乎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包括产品说明书、技术参数、市场调研报告等。
我还观看了大量同类型产品的广告,分析它们的文案风格和表现手法。
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我都反复斟酌,力求做到精准、生动、富有感染力。
有时,为了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汇,我会在办公室里踱步思考几个小时;有时,为了调整一个句子的结构,我会反复修改十几遍。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有一次,我对文案的整体风格把握不准,写出来的内容显得生硬和晦涩。
我尝试了多种风格,却始终不满意。
就在我陷入困境时,李薇主动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