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神奇的是,没过多久,太后的病情就迅速好转,缓缓睁开了眼睛。
“好孩子,”太后拉着苏瑾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与愧疚,“哀家以前对你有所偏见,总觉得你出身民间,怕是担不起太子妃的重任,如今看来,是哀家错了。”
苏瑾温婉一笑,轻声说道:“太后言重了。
能为太后分忧解难,是臣妾的福分,臣妾只愿太后身体安康。”
经此一事,太后对苏瑾的态度大为改观,时常在众人面前夸赞她。
而朝中那些原本反对苏瑾的声音,也在太后的态度转变下,逐渐平息。
7苏瑾并未因暂时平息了朝堂的反对声而感到满足。
她深知,仅凭自己一人的力量,哪怕医术再高明,也难以惠及天下所有百姓。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她精心打扮一番,来到皇帝的御书房,跪在御前,神色诚恳地说道:“陛下,天下百姓,无论贫富贵贱,皆有生病之时。
然而,女子患病,往往因男女有别,羞于向男御医求医,这便导致许多病症延误。
臣妾愿开设医学院,培养医女,让她们去救治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以解百姓之困。”
皇帝听后,心中十分欣慰,他看着苏瑾,眼中满是赞赏:“太子妃心系百姓,心怀天下,朕甚感欣慰。
此事准奏,朕会吩咐下去,全力支持你开设医学院。”
得到皇帝的许可后,苏瑾立刻开始着手筹备。
她亲自挑选京城中一块风水宝地,聘请能工巧匠,日夜赶工。
没过多久,一座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医学院便拔地而起,苏瑾为它取名“济世堂”。
济世堂建成后,苏瑾亲自授课,她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消息传出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女子纷纷慕名前来求学,她们有的是出身贫寒,渴望掌握一门医术改变命运;有的是家中亲人饱受病痛折磨,希望自己能学会治病救人。
苏瑾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耐心教导。
一日,烈日炎炎,一位衣衫褴褛、满脸沧桑的老妇人,怀中抱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小女孩,步履蹒跚地来到医学院。
老妇人神色焦急,眼中满是泪水,她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喊道:“求求你们,救救我孙女,她已经昏迷一天了,我实在是没办法了……”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