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上战推文 > 女频言情 > 远望,那黄茅山峰:2348军工建设纪实后续

远望,那黄茅山峰:2348军工建设纪实后续

李茂春 著

女频言情连载

2.建三线石油人我们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我们相信自己的青春无悔。青春的岁月酝酿了20世纪60年代共和国的故事。“三线建设”,青春在祖国崛起中奋发,一代年轻人,我们的脉搏为祖国跳动,我们的热血......

主角:茂春毛泽东   更新:2025-02-19 14:3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茂春毛泽东的女频言情小说《远望,那黄茅山峰:2348军工建设纪实后续》,由网络作家“李茂春”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2.建三线石油人我们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我们相信自己的青春无悔。青春的岁月酝酿了20世纪60年代共和国的故事。“三线建设”,青春在祖国崛起中奋发,一代年轻人,我们的脉搏为祖国跳动,我们的热血......

《远望,那黄茅山峰:2348军工建设纪实后续》精彩片段

2.建三线石油人
我们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我们相信自己的青春无悔。青春的岁月酝酿了20世纪60年代共和国的故事。“三线建设”,青春在祖国崛起中奋发,一代年轻人,我们的脉搏为祖国跳动,我们的热血......
第三章云月溪山水流觞
远古传说:湘鄂云溪大地,一条身着赤、黄、青、蓝、紫金色鳞片的巨龙,乘势从黄茅大山冲出,顺云月溪水腾空飞临长江,奔向大海。
◎纽扣的故事
◎“老角伲”的“话吧哩”
◎晨曦露珠
◎早期的2348人
◎温故而新醪糟酒
8.纽扣的故事
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在半天。
——元·王实甫《西厢记》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三线建设”,于国民经济艰难中轰轰烈烈地进行。岁月光阴,历史星空,岳阳云溪的这方土地,赶上了闪耀的一天。
“1969年8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决定:以炼油厂的炼厂气与石油芳烃为主要原料,选择‘分散隐蔽、靠山近水’的战备地形,筹建一个用于国防的石油化工企业,定名为2348工程,由总后企业部具体负责筹建方案,呈报中央军委批准。8月9日,2348工程党委会在北京组成,定为师一级党委,直属总后企业部党委领导。”[1989年8月,内部资料,《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简史》1969-1989,第376页。
]
1969年8月25日,2348工程指挥部在北京成立。9月3日,化工部第一设计院、五机部五院、总后营房部设计院、纺织部设计院等单位,共抽调16名设计人员,在北京组成2348工程设计连。[1989年8月,内部资料,《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简史》1969-1989,第28页。
]
……
话说解放军总后2348工程指挥部,第一批进驻临湘云溪选点定址的同志,先是在岳阳解放军3517工厂落脚,后进驻紧邻国家第三座250万吨炼油厂建设工地——云溪。
此时,长江边那陆城小镇“三线建设”的山沟里,天南海北聚集而来兴建毛主席家乡湖南炼油厂的石油大哥们,因“文革”的缘故,从临湘町家畈、6501打山洞、回撤原址建炼厂,大建设、大批判、红海洋、大字报、走资派、派性、武斗、军事管制,也如火如荼高潮迭起。
这里,笔者先要讲一个听来的掌故。
云溪,人们起先知道是京广线上的一个小火车站,“云溪”是站名,后来知道也是当地的地名。那时,铁路的东侧是荒芜纵深的沟壑,放眼望去荆棘丛生。铁路西侧,是住着百十户人家的小镇,青石板街道两旁是些打铁、榨油、日杂、做生意的小铺子,沿着不宽的街道七拐八弯,就到了云溪镇革委会办公的地方,小镇子里还有所中学。
昔日冷清的街道,因这些穿军装的人进进出出,给小镇的居民带来了好奇和新鲜。人们操着本地方言相互打听:“他哩,搞么哩来咯?”满脑子塞满疑惑。
部队的作风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为了抓紧时间,有些穿军装的人就借住在镇上公屋、学校或老百姓的空屋里,为的是不在云溪、3517费时间两头跑。
不几日,解放军就与老百姓打成了一片,老百姓也常来嘘寒问暖看望解放军,一来二往的稔熟起来,闲空了就免不了“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全国山河一遍红、文批武斗的说些云溪的话吧哩(闲谈)。
老街上,有一老者是位爱动脑筋的教书先生,看解放军、公家的人在云溪老山沟峒里爬进钻出,忙忙碌碌十分辛苦,有心打听这些大兵在云溪忙些么哩?
有解放军大兵,见老人高堂年寿,又有儿孙绕膝,孩子们期盼解放军叔叔讲打仗的故事,大兵心里不愿打拱说哇哇,又不能乱了纪律,说漏2348的秘密。他送给小朋友们一枚枚毛主席像章,就对老人的儿孙们说:“我今天给你们讲一个老红军和一粒扣子的故事给你们听。”
小孩们一听,解放军叔叔要讲故事,就个个憋气人人噤声认起真来,老人也闲在一边打吆喝听听。
解放军说:“我说的这位老红军,就是八路军总司令彭大将军。”
“彭大将军”的话一出口,他知道嘴巴犯忌了,赶紧四下一瞧,没有警惕的眼睛,小朋友似乎也不明白什么“红军将军”的差别,老人也没有异样的反应,又放下心来。
他悄悄地又故作神秘地说:
“这位老红军如今正在四川西南钻大山、开山洞,指挥千军万马搞‘三线大建设’呢!故事,还是三年自然灾害,苏修逼我们国家还债时候的事。
一天,老红军在国家军事博物馆,要会见一个外国军事代表团。
接见时间快到了,老红军就换上军装,要与外宾见面。
就在这起身出发,迈出稳健步子走出来的节骨眼上,你说怪不怪?老红军军装胸前的一粒纽扣,不知怎地?忽然脱落,掉到了地下。
陪同人员从未遇见过这种意外,顿时慌了手足,干瞪眼、干着急,但无计可施。因为时间来不赢了啊!你们猜怎么着?”
小朋友们睁大了眼睛,摇摇小脑袋……
“情急之下,还是老红军有办法,只见他不慌不忙,急中生出了一个妙计。”
解放军见小孩们听得津津有味,又故意卖关子。
“小朋友,昨天晚上看的电影还记得吗?开始放纪录片,周总理陪西哈努克亲王在工厂参观。周总理的一只手老是这个样子——微微上翘端着。”
解放军叔叔学着样子。
“是的,周总理就是这个样子,仅用一只手挥手!”小朋友也学着样子。
“你们知道不知道,那是周总理战争年代打仗留下的伤,虽然经过治疗,但还是留下了伤疤,手就这样了,不能收放自余。所以,周总理接见外宾,总是抬着一只手,就这个样了。”
“喔!”小朋友应声道。
解放军叔叔说:“这时,小朋友,你们猜,怎么着?只见老红军像周总理一样,把手这样抬起,微弯着手,遮住纽扣脱落的地方,神态自然地和外宾一一握手,然后与外宾侃侃交谈。老红军用机智的办法,遮盖住了军装扣子掉落的一个漏洞,化解了一个小小的难堪。
这件事看起来是个小事,可在我们部队里,尤其是搞军队后勤、搞军装做衣服供应的人来说,那就是一次政治事故。当时有解放军总后勤部的领导在场啊。总后勤部你们知道吧?”
解放军叔叔问孩子们。
孩子们答道:“不知道!”
“喔!不知道。就是管解放军叔叔穿衣服的总司令部!”解放军叔叔说。
“喔!就是我们的裁缝铺,做衣服的地方。”一个孩子懂了。
解放军说:“差不多!就是裁缝铺,做衣服的地方!做衣服的领导亲眼看到了啊,心里有愧呀,很不是滋味!总后的领导想啊,我们搞后勤装备的总后勤部,怎么连老红军的衣服扣子都保不住呢?这个时候,负责工作的同志就主动承担责任,要作自我批评。当时老红军没有半点责备别人的意思。
老将军对在场的领导说,这不能怪你们。是我不愿意换新衣服,你们想想,我们国家人口多,现在国家有困难,好多老百姓都没有衣服穿。我的衣服虽然旧了点,只要能穿,就不许换。但以后军装上的衣扣,要能挂住六斤重的物品才能出厂;不然,可能会影响战士们打仗行动。
从这小小的纽扣事件,说明我们的后勤保障和战士的衣服着装生产落后。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解放军又问孩子们,孩子们摇头。
“因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生产的棉花,还不能保证全国老百姓年年都能做新衣服。看你们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哥哥穿了弟弟接着穿,是不是啊!”
“是!”孩子们异口同声。
解放军叔叔亲切抚摸着小朋友的头,小朋友也望着叔叔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叔叔又说了:“我们来到你们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小朋友知道吧?离你们这里不远的陆城、路口铺,那里在建一座大型炼油厂,将来我们就要从那里,接一根管子,把那里炼出来的石油气输送过来,在你们这里盖一个更大的工厂。到那时,这个工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棉花,就比你们一个公社、一个县种的棉花还要多得多。我们就用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做成衣,给全国的解放军叔叔穿。到了那个时候,你妈妈就可以年年买新衣服给你们穿了;到了那个时候,机器棉花生产出来的丝线、棉线、尼龙就结实得跟细铁丝一样,就是一条牛也拉不断。”
老红军和一粒扣子的故事讲完了。
孩子们散了。
老先生跟着孩子们听完解放军叔叔的故事,站起来身来,拍着大兵的肩膀会心地笑了,用他那临湘之乎者也的口吻说:
“讲得好,讲得好啊!真是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黑蛇青首,其身为青、黄、赤、黑。蛇也,龙也!龙也,云溪也!在犀牛西。”
此刻的老先生一顿抑扬顿挫满口之乎者也,倒是把这解放军弄了个“者乎之也”的迷糊。
根据他的经验,乡村有学问的老人,高兴了能当众咿呀咿呀之乎者也的,一定是位有文化、有学识的乡绅。
对这位大兵来说,这仅仅是他进驻云溪的一个小小插曲、一个小小故事而已;但对2348军事工程来说,却是被2348后来的人认定,他们是进入云溪山沟的第一行脚印。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1969年9月6日,17名同志进入临湘云溪选点定位。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抚顺设计单位的人员陆续到达岳阳报到。
……1969年9月,为了配合勘测工作,岳阳地区抽调了数十名民工随同勘测设计人员进点。仅用12天时间,就完成了470个勘探点共100公顷面积的测量任务。
……1969年9月16日至19日,各设计单位和参加工程建设的省、市、地、县和驻省部队、广州军区的42名代表,在岳阳召开了2348工程勘测、设计首次会议,进行了勘测设计具体分工,明确9月份至年底的主要任务是“三通一平”。
随后在工程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成400余人的勘测设计大队。下设四个设计连:一连承担化工装置设计和总体设计;二连承担纤维抽丝设计;三连承担水、电、路的勘测设计;四连承担工程地质调查和测量。工程设计的归口联系工作由化工部第一设计院负责,设计技术的审核工作由各单位自行负责。
1969年11月上旬,工程指挥部设计大队和各个部门以及工程指挥人员,全部进入工地现场办公。
1970年3月16日,由总后企业部主持,在工地召开2348工程设计审查会议;会期10天。16个参加设计的单位和化工部、石油部、纺织部以及全国各地石油化工战线的27个科研、设计单位的代表共95人与会。会议对三纶(锦纶、涤纶、腈纶)、两脂(环氧树脂、改性聚苯乙烯树脂)的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总体布局,进行了审查和研究。全部施工设计,于1970年底基本完成。……至于两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属于2348二期工程计划方案,燃化部后来明确由兰州化学工业公司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那是1971年以后的事情了。[1989年8月,内部资料,《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简史》1969—1989,第28-29、41页。
]

第一章历史星空
20世纪朝鲜战争爆发至60年代,以巴黎统筹委员会为代表的西方反动势力封锁中国,妄图将红色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绞杀,共和国在艰难困苦中开展“三线建设”,以维护国家主......
4.废军衔易军服
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1965年5月25日,神州大地,发生......

《幕阜山记》曰,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登此山,高于平地一千八百丈,周五百里,二十四气,福德之乡。洪水之灾,居其上可以度世。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华夏中南,幕阜山、罗霄山余脉纵横交错的地域,起伏着龙窖山、老鸦尖、风打尖、金紫峰等山峦,主峰药姑大山,海拔1361米,由西向东峰峰连绵,自是湘鄂天然边界。
地壳运动,域内奇山异水地形交叉呈现,构成高山、湖泊、河流,峻岭、滩涂、溪水及沟、壑、冲、垄、畈等地貌。如今,长江黄金水道西行东下,铁路京广贯通九州,公路国道高速穿境而过,电力跨越沟壑阻隔……
在这百余平方公里的方圆,湘鄂两省标识着地级岳阳市辖的云溪区、临湘市,咸宁市辖的赤壁市(蒲圻县)、通城县。遥望气势飞虹的药姑大山,湘省人称“湘北边陲”,鄂省人称“鄂南屏障”。
在这两省四县(市)的域内,有三家著名国企徜徉其间,他们是:赤壁市荆泉山下的——湖北省蒲圻纺织集团公司,云溪区黄茅山下的——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云溪区驼鹤岭下的——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令人异常兴奋的是,近期企业内相继涌现出一群群来自天南海北,头发花白、情绪亢奋、感情激动、笑声朗朗的耄耋老人……
他们老夫聊发少年狂,三十成群与青山合影,五十成队与小溪接吻;他们呼唤大山,与故旧拉手;他们满怀喜悦,与战友拥抱;他们面面相觑,老泪纵横。拉起“2348工程指挥部3110厂军工战士联谊会解放军6538部队老兵回访老军营参观团”等横幅,面对青山大声呼唤——2348我们回来了!2348我们的家!二处我们回家了!黄河、黄河、我是长江,请回答!我是2348,三处请回答……
每每这样的场景,现企业领导均春风满面,沐浴盛情。感谢历史老人的到来,他们串起了企业历史的符码;感谢艰难岁月的风尘,他们添彩了企业醇酒的文化。
2015年5月20日的《蒲纺报》,刊登了记者吴莉萍撰写的一篇《永远的2348——天南海北蒲纺人回“乡”记》的报道:
本报讯:5月11日,蒲纺集团迎来了又一批特殊的“客人”,近百名原蒲纺五大队军工战友相约再回蒲纺寻旧梦。这是近年来天南海北蒲纺人组团相聚蒲纺的又一次盛会。
上午11时,雨后的蒲纺更加温婉多情,缕缕白云在碧绿如染的荆泉山顶流连。当满载战友团的旅游大巴刚一停稳,2348历史展览馆门前,立刻鞭炮轰鸣,一片欢腾。阵阵腰鼓声中,“老排长!三班长!老连长!”车上车下一声声呼唤,一张张笑脸,拥抱、握手,再拥抱、再握手。当年的铁姑娘、帅小伙,今日又相聚在蒲纺这片热土,浓浓的蒲纺情,如同奔涌的溪水,情漫川,意满沟,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完的思念情,仿佛又回到了昔日当年的场景。
……
联谊会上,战友团和蒲纺文工团同台演出。姑娘曼妙的《纺织舞》,歌声嘹亮的《永远的2348》;尤那激情高昂的诗朗诵——《回蒲纺》,再次燃烧起天南海北蒲纺人48年前2348的青春激情……
同样,在2012年11月25日的《巴陵石化报》上,刊载了“2348工程指挥部6538部队老兵回云溪老军营参观”的报道:
本报讯:11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前中国人民解放军6538部队的老兵相约重新回到云溪。在这个他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山沟,他们共同追寻四十年前那段艰苦奋斗支援“三线建设”的光辉岁月。
当天,公司特意准备的6538部队老兵座谈会上,公司党委书记李大为代表公司热情欢迎老兵们回厂参观,衷心的感谢6538部队在公司建厂初期所做的卓越贡献,并介绍了公司当前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情况,希望老同志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公司的发展建设。
公司总经理助理胡先红参与了座谈。座谈会上老兵们热情洋溢,畅谈那激情燃烧岁月美好的回忆,言语中饱含对这片曾经生活过的故土以及朝夕相处的战友无限的眷念之情。
24日上午,老兵们专程到驻扎工作生活过的消防队现场参观,消防队全体队员列队欢迎,向老兵们致以崇高的敬意。随后老兵们乘坐大巴参观了公司各事业部、安居社区。一路上看到当年创业的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兵们不禁感慨万千,大家纷纷合影,将这珍贵的瞬间变成永恒。
令人印象更深刻的是:2011年10月,“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建成投产四十周年庆典”的新闻媒体报道。
2011年10月18日,是长炼改扩建项目全面建成投产的日子,也是长炼建厂40周年的喜庆日子。国家部委、省、市领导以及长炼原老领导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今天的庆典仪式。
长炼坐落于洞庭湖畔的历史名城湖南岳阳市,是一座燃料——催化剂型炼油化工厂(原名长岭炼油厂)。1965年兴建,1971年5月投产,投产至今已40周年,恰逢今年改扩建项目完成,炼油能力由原500万吨/年提高至1000万吨/年。
得悉此番消息的2348耄耋老人,他们潮润眼睑,他们深感自豪,他们心灵深处的记忆仍然保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工程指挥部第三筹建处的历史记忆。
1971年5月7日的那一天,是2348工程指挥部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上下游(炼油、化工、纺织)装置投产联运成功的大喜日子,是所有2348军工战士奉献“三线建设”人生价值最辉煌的时刻。令人内心温热的是,时至今日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一直将这一天确定为该厂的“厂庆”纪念日。
2011年10月,为了纪念“中石化长炼厂庆四十周年”,厂庆向当年艰苦创业的功勋人员颁发了“纪念铜盘”。铜盘长208毫米,宽208毫米,正面镌刻:“长岭炼油改扩建项目建成投产暨厂庆四十年纪念1971—2011”字样,呈六方辐射状朝向中心嵌有中石化标识的图案。背面刻有:“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长岭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落款。由此将2348一段永恒镌刻在人们的心头。
综上所述,从黄茅山、鸵鹤岭、荆泉山的历史地理信息中,我们毫无例外地可以寻觅、归属、诠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工程指挥部2348工程指挥部第一、二、三筹建处总后企业部化工局解放军277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01工厂至3110工厂”等,一串串、一系列编排的部队番号、工厂代号、军工DNA密码和岁月符号。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且借文学的审美,去打开那尘封的历史!
时光隧道,让我们回到20世纪火热的年代,“三线建设”和轰轰烈烈“文化大革命”的情景又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是一个青春奉献祖国的年代,那是一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年代。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的直接指挥下,一座号称“亚洲第三东南亚第一”的大型化工厂开工了。
1969年,在湘鄂交界的群山峻岭中,在黄茅山、鸵鹤岭、荆泉山的山脚下、这片沉寂了千万年的山地、沟壑,突然沸腾起来。军人、军车、红帽徽、红领章,还有那猎猎招展的红旗,把这片山沟闹得翻了个边。
当时很少看见军人的山民们,睁着一双双惊奇的眼睛,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和将要发生什么。只是他们相信,既然有亲人解放军参加,一定不是坏事。他们安闲异样地等待着,不时地到工地偷看上两眼,看那些北方人的剽悍,听那外地人的鸟语。
嘹亮的军号划破长空,开山炮爆响了,推土机开动了。紧接着,大山里的人越来越多,军人、地方干部、民工,延绵百里、跨越两省,计数十万之众。三五一七、一号沟、二号沟,五号、六号、八号沟,长江、云溪、陆城、一垅、二垅、三垅,中南化工厂、六米桥、桃花坪、泉门口,到处拉起电线,处处准备打仗。这里的各个山头,已按军事和工程的需要,被编上了番号。参加施工的人员,不论是建设职工,还是迅速征召而来“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一律以军事建制,称排称连,称营称团。最高司令部——工程指挥部一声号令,统一行动,毫不含糊。工地上连放映《红灯记》《地道战》《智取威虎山》的电影,也以连排为单位,整队入场与散场。放映前,歌声嘹亮,威风八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地,今后用来作什么?除了极少几个人以外,一
概不知,连工地、工程的名字也很古怪,就是一串阿拉伯数字:“2348”。
建设者们只有从动员、鼓劲的报告中才知道这是一个“东南亚第一流的大型化工联合企业”,有“战备性质”。比如,要求机修厂具备制造能力,一旦战争爆发,要能生产坦克;要求炼油装置“靠山进洞”,防止敌机轰炸;要求化纤装置,赶紧投产,能纺纱织布,能装备军需,能生产降落伞……同时,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9年5月任中军委委员、总后勤部政委的张池明也经常在工地露面。
建设者们入住老乡的旁屋、天井、牛棚,当他们住入工棚和“干打垒”式的住房时,一条条山沟里建起了临时指挥部,还有一排排武装战士持枪站岗,神秘十分……
喔!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岁月远去了!
喔!这一切的一切似一坛老酒,酿就了20世纪祖国与青春的醇华!
喔!你听,在2348历史纪念馆里,那里飘出了歌声——《永远的2348》[词曲:刘健(赤壁市史志办主任);演唱:舒伟隆(赤壁好声音季军)。
]:
2348是你军旗下的代码,
走过多少岁月总把你放不下,
就在那座山脚下你开放成一朵花,
引得多少好儿女为你把血汗洒,
我就在你的怀抱里出生长大,
你的容颜是一代人共同的繁华,
我的初恋就是在你的路灯下,
你的晚风偷听了我痴痴的情话。
啊,2348!
2348是你军旗下的代码,
走过多少地方常把你牵挂,
还在那座山脚下你还是一朵花,
别样的美丽摇曳着你崭新的风华。
我就在你的悲欢里慢慢长大,
你的今天就是我青春的表达,
我的脚步已经从你的大道出发,
你的歌声伴随着我走遍天涯。
啊,2348!
当激情澎湃的歌声戛然而止的时候,旋律里那深深的情感打动了我,不由胸中涌起阵阵涟漪……“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石油、化工、军装、纺织,青春、知青、军工,2348、总后军需,黄茅山——岳化、驼鹤岭——长炼、荆泉山——蒲纺……这些还没有远去,这些还没有远离,在那灯火阑珊处,在那岁月的亢奋里,在那2348的军旗下,红色DNA仍然在传承火红。
面对这些,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当年要兴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指挥部?为什么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工程指挥部设立在岳阳云溪?2348从兴建到帷幕降下又经历了那些风云征程?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