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70 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在中华大地风起云涌。
城市里,众多青春的身影怀揣着五味杂陈的心情,告别熟悉的都市生活,投身到广袤的农村天地。
陈宇,这位来自繁华上海的知青,在弄堂的喧嚣与繁华中成长。
外滩的汽笛声、车水马龙的街道,还有父母温暖的呵护,构成了他年少时的美好记忆。
陈宇痴迷于书籍,图书馆是他流连忘返的乐园,他那双充满好奇与憧憬的眼睛,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以文字描绘世间万象,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
然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
1975 年,刚满十八岁的陈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知青下乡的洪流。
他的父母虽满心不舍,却也明白这是时代的使命,只能默默为他整理行装,反复叮嘱他照顾好自己。
就这样,陈宇告别了熟悉的弄堂、亲密的伙伴和温馨的家,登上了那辆满载知青的卡车,朝着未知的远方进发。
一路上,望着窗外不断消逝的城市景象,他的内心交织着对农村生活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以及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期待。
卡车在崎岖的土路上颠簸前行,最终,陈宇和同伴们抵达了偏僻的青山村,这个即将改写他人生篇章的小村落。
青山村,这个在地图上都难以寻觅的地方,以其质朴且贫瘠的姿态迎接了这群年轻的访客。
知青们被安置在村头的几间土坯房里,陈宇和几位伙伴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土炕和木桌,简陋至极。
次日,天未亮,公鸡的啼鸣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生产队长那嘹亮的嗓门在院子中响起:“知青娃们,起来啦,今天去割麦子!”
陈宇睡眼惺忪地从土炕上爬起,揉了揉眼睛,看着身旁同样迷蒙的伙伴们,心中不禁怀念起城市里温暖舒适的被窝。
他穿上那双略显陈旧的解放鞋,跟着大伙出了门。
清晨的微风带着丝丝凉意,陈宇不禁紧了紧身上那件褪色的蓝布衫。
一行人来到田间,此时,东方的天空已泛起鱼肚白。
秋日的田野,金黄的麦浪随风轻轻摇曳,阵阵麦香扑鼻而来。
陈宇拿起镰刀,学着身旁村民的样子,弯腰开始割麦。
可那尖锐的麦芒犹如顽皮的小刺,不时划过他的手指,很快,鲜血渗了出来。
他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