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下都烂了。
那些进过我家店的妇人永远都不会知道,母亲为她们做过什么。
她典当过太多人家,见过人,也见过鬼,最知道怎么为她们找户还算老实的主顾,不挨打不被作践地度过那一年。
我们没有本事改变她们被典的命运,只能用自己的脚多跑些地方,让她们多一点生路。
我们开了五年店,未死过一个人。
可这一个,她死了。
母亲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遍一遍看花钱买来的路引,又一遍一遍看给那个妇人买的纸钱。
最后是我烧了那对很贵很贵的路引。
母亲打了我一顿。
然后依旧做这间小铺里,面无表情的老板娘。
5,故事讲完,朱娘子抹着泪去找了我母亲。
母亲教了她很多,怎么访人,怎么保证双方再不见面,怎么狠下心,赚自己应得的那一份钱。
最后,母亲教她:“去乞丐窝里找个懂感恩的孩子回来养吧。
我们这样的人家,收养善堂里的是害人,可对那些吃不饱的来说,总还算条活路。
你还年轻,总得给自己找个活下去的念想。”
有些话不用说尽,朱娘子的相公若不得病,是这世上少有的良心人。
所以朱娘子逼着他哪怕用脏钱也得活下来,她需要这个人活着,他活着,她才愿意活。
可寿数天定,他撑得够久了。
朱娘子没回答母亲的话,但我们走那天,她缩在人群的最后面送我们,旁边,有一对瘦瘦小小的兄妹。
6,京城比我们想得还热闹。
哥哥的府前,每天都会来很多人,都是来沾母亲喜气的。
原来哥哥跪在我家门前那天,人群里有一批游学的学子,他们把哥哥认亲的遭遇写成诗、词、话本,甚至几日前,京城最红火的戏班子已经排出了新戏。
那些从前被人唾骂不耻的经历,经过文人的笔,竟凄惨又感人。
因为故事的主体不再是我母亲,而是杨正这个勤学苦读、登了天子堂的读书人,和柔安公主这个甘愿放下身份、尽心侍奉民间婆婆的天家贵女。
越是普通的百姓,越是做过生个好儿子、娶个好儿媳、一家升天的梦。
我母亲不好的过往,哥哥泥腿子的出身,反而更容易让他们代入,不像对着皇家的秘闻,只有看热闹的心思。
一时间,我哥哥和未来嫂子成了街头巷尾皆知的孝子贤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