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需求。
他脱下官服,换上朴素的便装,走街串巷,与百姓们亲切交谈。
在田间地头,他看到农田因缺水而干裂,一道道裂痕仿佛是大地干涸的嘴唇,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变得枯黄,颗粒无收。
百姓们守着这片毫无生机的土地,欲哭无泪。
苏然的心中一阵刺痛,他深知,水是农业的命脉,必须尽快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苏然立刻召集县衙的官员和当地的乡绅,商议修筑水渠的计划。
然而,这个计划一开始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他们担心修筑水渠耗费巨大,会加重百姓的负担,而且工程难度大,不一定能成功。
苏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修筑水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详细地分析了当地的地理情况,指出只要合理规划,引附近河水灌溉农田并非难事。
同时,他承诺会尽量减少百姓的负担,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和组织劳动力,让工程顺利进行。
在苏然的坚持和努力下,修筑水渠的工程终于开工了。
他亲自带领百姓们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
他与百姓们一起扛着沉重的石块,穿梭在工地之间,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毫不在意。
百姓们看到县令如此亲力亲为,深受感动,纷纷更加卖力地干活。
在修筑水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地形复杂、资金短缺等,但苏然始终没有退缩。
他四处奔走,寻求帮助,积极协调各方资源。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水渠终于修成了。
清澈的河水顺着水渠缓缓流入干涸的农田,庄稼仿佛得到了生命的滋养,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百姓们望着这片重新充满希望的田野,欢呼雀跃,对苏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农田灌溉问题,苏然还发现当地治安混乱,盗贼横行。
百姓们整日提心吊胆,不敢出门,集市也变得冷冷清清。
苏然深知,良好的治安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
他决定大力整顿县衙的捕快队伍,加强巡逻力度。
他对捕快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办案能力。
同时,他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工作认真负责、抓获盗贼的捕快给予丰厚的奖励;对于玩忽职守、与盗贼勾结的捕快,则严惩不贷。
在加强巡逻的同时,苏然还注重对盗贼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