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指着课本上的“鸳鸯”二字。
苏老师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自己也跟着笑了起来,脸上浮现出些许尴尬却又十分可爱的神情,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着说:“哎呀,老师这口音,一不小心就把鸳鸯说成恹恹啦,大家可千万别学我啊。”
然而,这不经意间的口误,就像一颗欢乐的种子,在同学们的心底悄然生根发芽。
“恹恹”这个独特的称呼,如同一个充满魔力的符号,迅速在班级里流传开来。
私底下,大家开始亲昵又打趣地称呼苏老师为“恹恹”。
每次看到苏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就会相视一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他说出“恹恹”时的可爱模样,忍不住偷笑起来。
这个称呼,不仅没有丝毫的不尊重,反而饱含着同学们对苏老师的喜爱与亲近。
苏老师的口音带来的欢乐“趣事”远不止这一桩。
在一次世界地理课上,他本打算介绍“deep sea creature”(深海生物),想要让同学们了解神秘海洋深处那些奇特的生物。
然而,独特的口音再次发挥了奇妙的作用,“deep sea creature”从他口中说出,竟变成了“milk shake creature”(奶昔生物)。
同学们听到这个奇特的发音,先是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惊讶。
短暂的沉默后,整个教室再次被笑声淹没。
有的同学笑得拍桌子,有的同学笑得直跺脚,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苏老师看着同学们笑得东倒西歪的样子,也不生气,反而索性开起了玩笑:“看来老师的英语也被温州话带偏了,被家乡话‘带坏了’。
同学们可千万不能像我这样,一定要把英语学好,发音一定要标准,可别让方言影响了你们的国际交流。”
社会课涵盖了地理、历史和道德与法治等丰富的内容,大部分知识都需要背诵记忆,难免显得枯燥乏味。
在以往的课堂上,坐在教室中后段的同学常常被困意笼罩,眼皮越来越沉,最终趴在桌上呼呼大睡,书本成了他们的“枕头”;而坐在前段的同学则按捺不住活泼好动的天性,偷偷地交头接耳,小声地聊着与课堂无关的话题,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