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收回手,低声道:“我走了,你要好好的。”
她摇摇头,哽咽道:“我等你。”
他深深看了她一眼,眼底似有泪光闪动,却强忍着没让它落下。
他转身离开,脚步沉重却坚定。
他的背影在夕阳中渐行渐远,风声呜咽,桥下的溪水无声流淌,仿佛也在为这场离别叹息。
林婉儿站在桥头,望着他消失在天际,直到夜色笼罩大地,她才踉跄着回了家。
李浩走后,林婉儿的生活仿佛失去了颜色。
她每日坐在窗前,手握那枚玉佩,望着远方的天际发呆。
母亲见她如此,心疼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她劝道:“婉儿,人各有命,李公子此去是为前程,你莫要太伤心。”
可她如何能不伤心?
那玉佩成了她唯一的寄托,每当夜深人静,她便将它贴在胸口,仿佛还能感受到他的温度。
她开始写诗,用笔墨排解思念。
她的诗词多是思念与等待,字里行间藏着对他的深情。
有一首《寄远》,在小镇上传颂开来: “石桥风冷月如钩, 荷香幽幽寄远愁。
君去边关无归期, 妾心如玉待君收。”
这首诗被镇上的书生抄录,传到了县城,甚至有人将它谱成曲子,在茶肆中传唱。
她的才名渐渐远扬,可她从不在意这些虚名,只盼着有一日,他能听到这首诗,知道她从未忘怀。
小镇上的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李浩此去凶多吉少,边关战乱不断,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如何能活下来?
有人说他抛下林婉儿是无情之举,辜负了一段好姻缘。
她听着这些闲言碎语,心中却始终坚信,他会回来。
他曾说过,待他功成名就,必归来寻她。
她信他,也信他们的缘分。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去秋来,石桥上的青苔又厚了几分。
林婉儿不再每日去荷塘采叶,只偶尔在桥边站一站,看看远方的天际。
她学会了刺绣,将那只飞鸟的图案绣在手帕上,绣在衣襟上,仿佛这样,就能让它飞回她身边。
有一日,小翠跑来对她说:“小姐,我听人说,边关打了大胜仗,咱们的兵将立了大功!”
她心中一动,忙问:“可有李浩的消息?”
小翠摇头:“没听说具体的人名,只知道领兵的是个年轻将军。”
她低头,握紧手中的玉佩,心中既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