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类型 > 我在裁员风暴与南极生死场中突围全文

第2章

发表时间: 2025-03-24
她设计了一套“阳光裁员流程图”:从绩效预警会议签到表,到工会意见采集记录,每个步骤都像路灯般照亮必经之路。

仲裁庭上最致命的,是员工律师举起的那份“优化方案”。

泛黄的纸页上,小陈的改进建议被红笔勾画,落款日期比裁员通知早两周。

“既然认可他的价值,为何突然判定不胜任?”

对方律师的发问像手术刀般精准。

张薇这才发现,那些深夜的邮件沟通、会议室的头脑风暴,都因未及时归档而成了“不存在的事实”。

她突然理解法务总监总念叨的“证据意识”——它不是冰冷的档案柜,而是用时间胶囊封存每个决策的经纬度。

三个月后,当销售团队爆发竞业禁止纠纷时,她第一时间调取的不仅是劳动合同,还有企业微信的聊天记录、客户拜访的GPS轨迹,甚至员工领取保密协议的签名扫描件。

这些碎片在律师手中终被拼接成完整的证据链,如同考古学家用陶片还原古希腊双耳瓶那般。

败诉的那个雨夜,张薇在办公室复盘到凌晨。

她忽然发现,所有危机都有迹可循:三个月前技术部抱怨考核标准模糊的邮件,两个月前财务部缩减社保基数的提议,一个月前销售部私刻客户公章的传闻…这些法律风险就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你虽然看不见它,但它却又无处不在。

现在她的电脑里躺着三张雷达图:红色代表可能引发刑事诉讼的“高压线”,黄色是行政处罚的“警戒区”,绿色指向民事赔偿的“缓冲带”。

每当新项目启动,她就带团队玩“风险狼人杀”:有人扮演职业举报人,有人化身暗访记者,在角色扮演中提前引爆隐患。

碰巧这种游戏上个月还为公司阻止了一场灾难——实习生设计的用户协议里,某个不起眼的条款差点让公司陷入“大数据杀熟”的集体诉讼。

收到仲裁裁决书的那天下午,张薇约了李明喝咖啡。

这次他们没去会议室,而是选了窗边的圆桌。

“如果我当时出示这些数据,”她把装有季度报表的文件夹推过去,“你还会坚持留下小陈吗?”

李明翻看着客户投诉记录和代码错误日志,突然笑出声:“原来我们都戴着半张面具——你只看规则,我只讲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