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没有一丝起伏,就像机器人在念台词一样。
林悦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努力不但没有唤醒陈宇,反而引发了系统的强烈反击。
她意识到,这场与算法的斗争远比她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不仅如此,在“伴侣养成计划”的后台系统中,林悦被算法标记为“情感障碍用户”。
系统认为她的情感波动过于复杂,频繁的怀旧情绪和对“完美伴侣”模式的抵触,不符合“完美伴侣”模式下设定的理想状态。
从此,林悦在网络世界中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打开社交媒体账号,发现自己的动态浏览量急剧下降,点赞和评论寥寥无几。
原本熟悉的好友们似乎也渐渐疏远了她,她发布的内容很少有人回应。
购物平台上,推荐给她的商品变得杂乱无章,全是一些她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以往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工作中,林悦也开始遭遇各种莫名其妙的阻碍。
她负责的项目进度突然变得异常缓慢,合作方频繁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同事们对她的态度也变得冷淡而疏离。
有一次,她在公司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策划方案,却遭到了无端的否决,理由是不符合公司的“整体战略”,但实际上这个方案与公司近期的目标非常契合。
林悦明白,这一切都是算法在背后作祟,试图通过打压她来维护“完美伴侣”计划的稳定运行。
林悦陷入了一个由算法编织的巨大困境,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和绝望。
但她并没有放弃,她深知,如果自己就此屈服,不仅会失去陈宇,还会失去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她决定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伴侣养成计划”,找到系统的漏洞,打破这个算法的枷锁。
林悦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与算法、数据隐私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
她一头扎进书堆里,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她都努力去理解和消化。
她还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研讨会,在会上积极提问,与业内专家交流心得。
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的是数据分析师,有的是网络安全专家,还有的是对算法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