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曾国藩李少荃的女频言情小说《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曾国藩李少荃后续+全文》,由网络作家“【日】紫山川崎三郎著 王纪卿译”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湖南▽潜德不耀▽湖南的形胜▽正气发泄的中心▽遍征十八行省▽以忠诚为天下倡▽一人之精神即四亿人之精神潜德不耀“冲岳去地四千一十丈,其隅接周络,约千数百里,湘水出其下,源洁而流长,洞庭汇长江,东入于海,其气庞鸿峻固,渟蓄激溥一泄之,于人命世哲辅生其间,或百年或数百年一见,顾其气,犹未甚昌也。距今,乃笃生我湘乡相国一等毅勇侯曾公。公宅湘之上流,结庐衡山麓,世积儒素,潜德不耀。”这就是蒋春元笔下曾国藩的故乡!湖南的形胜湖南属于古荆州之地,三代之时,还是蛮烟瘴雨之乡。楚国兴起后,拓地五千里,称霸一方。它完全属于内地,是在秦取百粤设郡县之时。湖南西南部的边疆之地,苗瑶各族往往杂处山谷之间,编氓相伍。今日仍然有若敖、蚡昌的遗风。而其地形东至江西,...
《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曾国藩李少荃后续+全文》精彩片段
湖南
▽潜德不耀 ▽湖南的形胜 ▽正气发泄的中心 ▽遍征十八行省 ▽以忠诚为天下倡 ▽一人之精神即四亿人之精神
潜德不耀
“冲岳去地四千一十丈,其隅接周络,约千数百里,湘水出其下,源洁而流长,洞庭汇长江,东入于海,其气庞鸿峻固,渟蓄激溥一泄之,于人命世哲辅生其间,或百年或数百年一见,顾其气,犹未甚昌也。距今,乃笃生我湘乡相国一等毅勇侯曾公。公宅湘之上流,结庐衡山麓,世积儒素,潜德不耀。”
这就是蒋春元笔下曾国藩的故乡!
湖南的形胜
湖南属于古荆州之地,三代之时,还是蛮烟瘴雨之乡。楚国兴起后,拓地五千里,称霸一方。它完全属于内地,是在秦取百粤设郡县之时。湖南西南部的边疆之地,苗瑶各族往往杂处山谷之间,编氓相伍。今日仍然有若敖、蚡昌的遗风。而其地形东至江西,南界广东、广西,西接贵州,北连湖北,其面积为二十一万一千八百平方千米。其人口一千八百六十五万二千。《广兴记》记载道:“自武昌至江陵,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潇湘,北控关洛,人皆知荆湖之险。”曾国藩则写道:“自古大江南北有事,必争此上游形势。”这都是通透实际的描述,道尽了湖南的地理形势。
爱新觉罗氏崛起于长白山下,统一中国四百余州,建立起一个新的大帝国,产生不世出的明君英主,如太祖、太宗、圣祖、高宗,谋臣如猛云之雨,前后辈出,翼赞其霸业;而长江一带上下数千里地方人才寥寥无闻,难道是天地的正气消磨已尽,无所剩余?衡山之秀,湘水之深,洞庭之奇,云梦之大,依然无异于旧时,英雄豪杰之士却久未出于其间。
正气发泄的中心
康熙、乾隆的帝业,传到嘉庆、道光手中,逐渐衰败,满洲八旗文弱娇柔,犹如妇人女子;满洲大官无能无为,无异于木偶;政纲紊乱,威信扫地;世道荆棘,天下茅苇;大江南北,群雄割据,四百余州有如裂爪,湖南才产生了一位大伟人,天地正气发泄于长江之间,而其正气发泄的中心不问可知,便是曾国藩其人。
遍征十八行省
在宋朝的时候,周茂淑讲学于濂溪,远溯圣源,阐明天地大道,海内风响,圣学由是而兴。但是,自元明以至清初,湖南并未听说出什么巨人。直到曾国藩崛起,则探寻圣学本源,为国家而将圣学用于事业,湖南从此人才辈出,所谓“以一县之人遍征十八行省”,可见这并非偶然的现象。
《湘军记》有如下记载:
粤匪捻回既诛,余威震殊俗,北慑乌桓,南渡台澎越裳,西北涉流沙,达乌孙,西南暨于阗葱岭,武功之隆,近古罕觏,然而总其成者,湘乡曾文正公国藩也。
以忠诚为天下倡
上面的说法虽然稍有夸张,但是团结湖南人来挽回清国的颓运,发泄天地的正气,这份功劳不可不归因于曾国藩的崛起。
然而,湖南为什么能够人才辈出,成为国家的元气?曾国藩解说道:
当其负羽远征,乖离骨肉;或苦战而授命,或邂逅而戕生;残骸暴于荒原,凶问迟而不审;老母寡妇,望祭宵哭;可谓极人世之至悲。然而前者覆亡,后者继往;蹈百死而不辞,困厄无所遇而不悔者,何哉?岂皆迫于王事,逐风尘而不返与?亦由前此死义数君子者为之倡,忠诚所感,气机鼓动,而不能自已也。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动群伦,历九州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亦岂始事时所及料哉!
一人之精神即四亿人之精神
须知清朝自咸丰以来,天下人才,辈出湖南,固然是基于所谓循环的道理,但也是因为曾国藩倡率天下,鼓舞士气。呜呼!一国以一人而兴,曾国藩一人的精神,就是湖南一千八百万人的精神,其实也是中国四亿人的精神!
前十年,鸡林八道之风云是急。乃为东亚百年之计者,岂能无所动其心乎哉。明治六年,故西乡南洲先动其心,固是已。余闻曾国藩亦忧之。而其门下有李鸿章,能自承云。当此时,予与川崎紫山共在京城,其讲亚细亚经纶之策也尚矣。果逢日清之役,而输赢之决也,李鸿章乃奉命下马关求成焉。予将归,先谓紫山曰:绝继废兴者,固王者之业也。故宜以雅量宏怀待之,又能资焉以为东亚百年之计也。紫山曰:可矣。既至,乃见外务大臣陆奥福堂,以献,皆不用。予于是不绝喟然叹曰:恨无雄才伟略若南洲者也,咨千载一机亦已失矣。鸿章还,又多事。既而露扼辽东,英踞威海卫,山东、云南则独、佛也。噫,危矣。吾每思满清一机之变,至东亚百年之计,未尝不慷慨愤激,眦裂发竖也。虽然畏友紫山向著南洲传,今又著国藩传,予于是知其非偶然也。顾国藩之虑固及焉,而或贻谋未尽也。鸿章失坠亦可悲矣。吁,欲起二大俊杰于九原,以为东亚百年之长计,得乎。不如与紫山语之。以质于紫山,紫山笑而不言,不知予言果能当其意否。姑书以为序。
明治三十六年五月下浣
涛山 冈本柳之助撰
支那之为国,四百二十一万五千方里(此处当为日本的方里。中国面积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译注),人口四亿余万,土地肥沃,物产繁阜,治民兴富,何为不成,何行不遂!苟有大英雄出,则世界遂不能压之;大英雄不出,则为世界赌场矣。紫山川崎君曾游支那,历禹域,超长城,察其壤土之肥饶,物产之繁殖,而问其内治,则纪纲紊乱,士气销沉,因慷慨悲愤,追慕曾国藩之为人,著东邦伟人一卷,论曾氏经世之功绩之有可取,载李少荃之言曰:曾氏之为人,临事谨慎,似诸葛亮,而宏度则过矣;发谋决策类陆贽,而阅历艰难则过矣;沉重笃实肖司马光,而战功勋业则过矣。呜呼,此三人者为汉唐宋之一大伟人,而曾氏一身兼之,岂不大英雄乎。川崎君评为东方华盛顿,非诬言也。夫支那与我为同文,为唇齿,余愿复生大英雄若曾国藩者,压倒世界XX,则非特支那帝国之为幸,亦我神州之幸也。
明治三十六年四月
古香秋月种树撰
题词
洞庭南去蛰龙蟠,维岳降神亦盖棺。
戎马关山烽火急,君臣社稷水鱼难。
文章一代庐陵正,人物千秋诸葛完。
笔下英雄呼不起,定知邻局壮心寒。
明治癸卯佛生后二日
宁斋主人弌
政治生涯
▽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活 ▽三朝历任,一大异彩 ▽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是经世家与国士 ▽未能发挥本领的原因
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涯
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并无绚烂夺目的伟观,而只有苍老稳重的光景;其政治生涯未必如李鸿章一般变化多端,波澜起伏,趣味盎然,也无一段功名赫赫的历史,但也绝非淡泊无色。他的事业,自然成为中华帝国的精神。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辛未十月(日本文化八年),死于同治十一年壬申二月(日本明治五年)。考察其政治生涯,于道光十八年戊戌(日本天保九年)进士及第;七次迁升而任礼部侍郎,历任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咸丰二年壬子(日本嘉永五年)任江西正考官,时值太平军大乱,临危受命,办理湖南团练;咸丰五年(应为四年。——译注)甲寅(日本安政元年)因收复武昌之功,授署理湖北巡抚,但固辞未就,被授予兵部侍郎衔;咸丰五年乙卯(日本安政二年)任兵部侍郎;咸丰十年庚申(日本万延元年)四月授兵部尚书衔,出任署理两江总督,同年六月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咸丰十一年辛酉(日本文久元年)因克复安庆之功叙太子少保衔,授予节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全权;同治元年壬戌(日本文久二年)成为协办大学士;同治三年甲子(日本元治元年)以戡定太平天国之功叙太子太保衔,赐一等世袭侯爵,赏戴双眼花翎;同治四年乙丑(日本庆应元年)任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剿讨捻军;同治五年丙寅(日本庆应二年)因病辞职,回到两江总督本任;同治七年戊辰(日本明治元年)闰四月,升武英殿大学士,同年六月任直隶总督,从金陵进京,驻节保定府;同治九年庚午(日本明治二年)主持天津教案谈判,为御史弹劾辞职;同年七月转任两江总督,死于任地。
三朝历任,一大异彩
曾国藩的政治生涯,其间三十五年,历任三朝。他倾注半生精力,成就拨乱反正的大业。这是曾国藩生涯的一大异彩。
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是经世家与国士
曾国藩得以发挥他的大本领,是因太平天国之乱所促成;但他本领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名军人,不在于他担任了将帅,而在于他是一位政治家、经世家,在于他是一位国士。
未能发挥本领的原因
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官位虽重,曾国藩却未能身为大宰相掌控天下枢机,所以他虽有赫赫的军功武勋,却因此而无法建立政治功业,所以他未能充分发挥本领。
在我研究湘军史的二十余年中,《东邦伟人曾国藩》是我所知的两部由外国人撰写的曾国藩传记之一,而且是出版年代最早的一部。此书问世于1903年,即清光绪二十九年,是与曾国藩大约同时代的日本记者川崎紫山的作品。该书的出版,距离日本明治维新和曾国藩去世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因此是以近代文明的观念,贴近时代解读曾国藩其人的一部难得的传记作品。谨以此书的第一个中译本,献给曾国藩二百周年诞辰。
从这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看来,作者对中国清末军政巨擘曾国藩有清晰而深入的了解。很难找到一本传记作品,能以区区十万字的篇幅,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简洁明了地全面揭示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事功、学术、教养和为人处世之道,令读者轻松地徜徉于字里行间,掩卷之后,对传主能有囊括整体而又细致入微的印象。川崎紫山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本书的难得之处,不仅在于作者对传主的深入研究,也在于其具有结构文章、讲述故事和表达思想的高超技巧。
川崎先生将此书分为上下两卷,其上卷述写曾国藩从出生到去世为止的生平与功业,下卷介绍其家庭、教育、修养、学术、交友,由此两大层面构成伟人的巨像。而在此两卷中又分章分节,以大量具有概括性、提示性和启发性的小标题,来标示正文的内容与思想,犹如讲师为学生标示课程重点,读来明快而便于理解消化,又易于记忆,与当今网络上流行的微博体裁有所类似。本书就像是围绕同一题材而撰写的微博之集合,但是其条分缕析,结构有致,则是微博所远不能及的。
作者采用了所谓心理历史学的手法,在叙述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时,以其本人所作的诗歌,生动地表现了传主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状态。这在传记作品中是很难办到的。若非作者对传主的文学素养和诗歌创作做过深入的研究,根本不可能进行如此精到的心灵剖析。由此一斑,可窥全豹。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提供的这部传记,是值得一读的信史。
将中外历史人物进行有趣的类比,是外国作者为中国人写传时常有的特色。川崎先生对曾国藩的评价,正是以中外对比为基础。他不仅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名人西乡南洲、大久保甲东等人为参照物,而且以西方国家的大人物如华盛顿、俾斯麦等人作为标杆,使读者对于曾国藩其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高度,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川崎紫山的职业是记者,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作为随军记者到过中国,对于中国晚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做过颇为深入的研究。其专著除本书以外还有多部,其中的《日清战史》记载了大量第一手的史料,专家们认为,对于研究中日战史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他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知识界中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这些著作,使他达到了历史学家的高度,出版后影响颇广。因此可以说,阅读了这部《东邦伟人曾国藩》,我们便有可能看到曾国藩其人在日本近代知识界眼中的映像。
本书旁征博引,随处可见作者从曾国藩的奏疏、书信、诗文和日记中撷取的精华,但由于作者没有标明引文的出处,无法根据原书出处校对而正误,译者只能根据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的《曾国藩全集》来校对,又发现两者有诸多未能吻合之处,于是以《曾国藩全集》为标准,对本书中的引文做了订正。特此说明。
译者水平所限,译文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俾重印或再版时改正,在此先致谢忱。译者联系方式为:电子邮箱,7000901@qq.com; QQ号:7000901。
王纪卿
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于长沙听雨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