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里遇见,我目不斜视。
他制造噪音,我默默戴上耳机。
他丢垃圾在我门口,我等他走了再清理。
我必须表现得像一个已经彻底放弃抵抗、逆来顺受的可怜虫。
第二次“播种”的效果,比第一次明显得多。
大约两天后,我通过猫眼观察到出门的老王,他的精神状态肉眼可见地萎靡了下去。
不再是以前那种精力过剩的蛮横,而是一种透着虚弱的疲惫。
他的脸色有些发青,眼袋肿胀。
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那天他穿着一件短袖T恤,我清楚地看到,他裸露的小臂上,有几块青紫色的、不明原因的瘀斑。
不大,但对于我来说很显眼,甚至有些刺眼。
来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症状——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皮下出血。
他自己似乎也察觉到了不对劲。
我听到他在楼道里和相熟的邻居抱怨,说自己最近“点儿背”,“老是磕磕碰碰”,“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不得劲,估计是酒喝多了,肝不行了”。
他还抱怨皮肤痒,“像是过敏了”,嘟囔着要去药店买点“抗过敏的药”或者“活血化瘀的膏药”。
我躲在门后,听着他的抱怨,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去吧,去吃抗过敏药吧。
去用活血化瘀的药膏吧。
这些只会干扰诊断,甚至可能因为“活血”而加重他的出血倾向。
他正在自己一步步地,走向我为他铺设好的、“自然”衰亡的道路。
但这还不够。
我需要让他的“病情”恶化得更“合理”,更符合他自身生活习惯带来的“恶果”。
必须再加一把火,彻底混淆视听。
老王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去楼下不远处那个露天烧烤摊喝酒撸串。
那个摊子卫生状况堪忧,是附近居民都知道的“秘密”。
我用一个匿名的网络电话卡,打给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报了那个烧烤摊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食材来源不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我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只是一个“热心市民”的“正义之举”。
果然,没过两天,就听说那个烧烤摊被查封整顿了。
而老王,那几天看起来脸色更差了,捂着肚子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同一层楼的陈阿姨在楼下跟我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