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被编排成了谁”。
桌上的打印机突然响起,一份新的文档从电脑指令中自动打印出来。
她拿起一看:“警告:E-12存在主动人格生成倾向,正在进入自主意识裂变阶段。
建议回收。”
最下方的签名一栏,不再是陌生的研究员代号,而是四个她万万没想到的字:“苏怡 · 本人”她双手颤抖,手指擦过纸上的签名笔迹,与她亲笔一模一样。
——原型苏怡,曾亲自批准了对“自己”的替身人格测试。
她不是被某人“替代”的苏怡,而是**她自己选择制造了“另一个她”**来承受无法承受的一切。
意识像潮水一样将她淹没。
那场车祸,不是偶然,而是计划中“最后一道应激测试”。
苏怡本应在事故中“冻结人格结构”,以观察情绪自主性是否最终击溃程序设定。
她的生还,正是失败,也是突破。
失败——她开始出现“非任务性回忆”,行为偏离原定轨道;突破——她产生了原本系统不允许存在的自由意志。
“我是计划的执行者。”
她自嘲般低声喃喃,“也是替代品。
也是叛逃者。”
而现在,她成了系统无法预测的一枚变数。
桌上的录音笔突然启动,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出——不是陈铎,也不是原型苏怡,而是她自己的声音,带着从未听过的冷静与权威:“E-12,听到这段话时,你已不再是实验体。
你拥有了足够的‘破碎记忆’与情绪阈值来打破系统。
请前往‘终点站’,编号:ΨE-00。”
她呆住。
ΨE-00,她在任何资料中都未见过这个编号。
她打开地图程序,输入这串字符,地图竟自动跳转至一处禁区标注的黑点:“无名研究中心:C-47 旧址”。
她听过那个名字。
C-47,曾是“心理替身”计划最早的实验基地,早在五年前就因数据泄露被官方封锁,却从未公开过任何细节。
而现在,系统却主动将终点指向那里。
苏怡收起资料,背包拉链发出“唰”的一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她知道,那里有最终的答案。
——谁创造了她,为什么要创造她。
——谁是苏怡,谁不是苏怡。
又或者,从一开始,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也许,苏怡从来就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