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气泡在观测的瞬间坍缩。
沐思玥盯着手机屏幕,指尖悬停在家长群的最新通知上方。
“本周五郊游,请携带……”
后面的文字模糊成概率云,像被薛定谔的猫用爪子搅乱的墨水。她眨了下眼,句子突然重组为:
“本周五核磁共振体验课,请签署……”
再眨眼,又变成:
“本周五不存在的日期,请忽略……”
群聊名称闪烁着不确定的蓝光:《海森堡不确定性小学三年A班(37人)》。
量子加密的副作用开始显现。*
自从傅奕帮学校升级通讯系统(“防止黑客窃取孩子们的午餐偏好数据”),这个家长群就陷入了微观世界的混乱法则。每条消息都处于“已发送/未发送”的叠加态,只有当特定家长观测时,才会坍缩成某种可能版本。
更糟的是,“已读”**状态本身也成了观测行为。
王太太(女儿钢琴比赛冠军)发问:*“郊游需要带防晒霜吗?”
三秒后,李教授(量子计算研究所)回复:“您刚才发送的是‘核磁共振是否有辐射风险’。”
陈工程师(航天局)插话:“等等,我看到的明明是‘是否允许携带自制火箭燃料’。”
群主班主任的头像闪烁数次,最终发出公告:
“请各位家长不要同时观测同一条消息。”
公告下方,“已读:37人”与“未读:37人”并列显示。
家长会变成量子测量会议。
周五清晨,37位家长挤在学校会议室,面前摆着傅奕紧急开发的“量子消息解码器”,本质上是掺了铷原子的玻璃平板。
“问题出在观测方式。”傅奕敲击投影键盘,空中浮现家长群的量子态波形图,“当你们用手机查看时,意识本身成为了测量仪器。”
张医生(神经外科)举手:“所以我们的孩子现在收不到确定通知?”
全息屏突然分裂成37个版本:
第12号宇宙:孩子们正在动物园看量子纠缠的熊猫
第8号宇宙:他们在实验室测量自己脑波的贝尔不等式
第0号宇宙:教室空无一人,只有黑板上的粉笔字在自发重写
傅玥的声音突然从解码器里传出:“爸爸,我们班现在很好玩哦……”
音频突然分裂成合唱:
“老师同时讲了光合作用和核裂变……”
“午餐的草莓酱在没有勺子时呈现波粒二象性……”
“我的同桌今天既是小明又是小红……”
经典通讯的黄昏。
下午三点,家长们决定回归原始方法,纸质通知单。
直到他们发现傅玥用石墨烯墨水写的字会在不同角度显示不同内容;直到校长发现公告板上的图钉自动排列成狄拉克方程;直到操场上的广播突然开始用中微子振荡频率播放校歌。
“其实有个简单解法。”沐思玥在素描本上画出发光的麦克斯韦妖,“让系统自己决定该显示什么。”
当晚,所有家长收到同一条确定消息:
“明天放假,因为学校正在第十一维度进行装修。”
署名处是个微笑的猫脸图案,处于“死/活”的叠加态。
新的平衡态在黎明达成。
周日傍晚,傅奕关闭量子加密系统。最后的群消息悬浮在所有家长手机上:
“观测已结束,谢谢合作。”
下方是37个整齐的“已读”标记……这次是真的。
傅玥从书包里掏出皱巴巴的通知单,正面是上周的郊游安排,背面却写满密密麻麻的微分方程。
“这样比较好。”她指着方程最后的解,“h/4π,这才是真正的不确定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