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刘师傅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头发花白,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
他年轻时在县城的文艺宣传队吹过唢呐,后来回了雪松镇,在中学教音乐。
刘师傅的课不算正经科目,教室里只有一台老旧的风琴和几把破旧的口琴,但他的课总是充满乐趣。
这天,刘师傅带了一把唢呐到课堂,宣布要教孩子们一首东北民歌《正月里来》。
“同学们,唢呐是咱们东北的魂儿,它能哭能笑,能把人心里的话吹出来。”
刘师傅说着,举起唢呐,轻轻吹响。
音色高亢而悠扬,像是一只鸟儿冲破风雪,飞向远方。
旋律时而欢快,时而低沉,仿佛在诉说冬日的寂寞和春天的希望。
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瞪大了眼睛,连平时最调皮的二蛋都忘了捣乱。
小杰坐在第三排,双手托着下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刘师傅的唢呐。
那声音像一股暖流,钻进他的耳朵,直达心底。
他从没听过这么动人的声音,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旋律点亮。
他想象自己站在雪山之巅,吹着唢呐,让声音传到天边。
曲子结束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掌声,小杰的掌拍得最响,手心都红了。
下课后,小杰忍不住跑上前,怯生生地问:“刘老师,这唢呐好难学吗?
我想试试!”
刘师傅看着小杰亮晶晶的眼睛,哈哈一笑:“不难不难,只要有心,啥都能学会。
明儿我再带唢呐,你来试试吹两下。”
那天放学,小杰的脚步比平时轻快了许多。
他走在雪地里,嘴里哼着《正月里来》的旋律,脑子里全是唢呐的声音。
回到家,他推开屋门,热气扑面而来。
秀兰正在炕桌上缝补衣服,火炕烧得暖烘烘的,屋子里弥漫着玉米粥的香味。
小杰脱下棉袄,蹦到炕上,迫不及待地说:“妈,今天音乐课可有意思了!
刘老师吹了唢呐,那声音可好听了,我也要学!”
秀兰停下手里的针线,抬头看着儿子,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哟,小杰还想当音乐家呢?
那挺好,喜欢啥就学啥,妈支持你。”
她没多想,只觉得孩子的兴趣是件好事。
秀兰年轻时也爱唱二人转,村里办晚会总少不了她清亮的嗓子。
她知道,音乐能让人心里亮堂起来。
小杰兴奋地点点头,拿起筷子扒拉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