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材质方面考量,毕昇发明的活字采用胶泥制作。
然而,受限于胶泥的特性,难以将字模刻得太小。
稍有经验的工匠都清楚,在刻字模的难度上,胶泥大于木头,木头又大于石头。
虽说用石头和木头雕刻小字尚有一定可行性,但胶泥制作的小字极易损坏。
因此,胶泥活字在字体大小上存在明显的最小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应用范围。
从印刷排版的流程来看,活字印刷是边排版边印刷的模式。
排版完成后,印版占用了大量活字字模,剩余字模仅够预先再排一版。
前一版印刷结束后,必须拆除印版,才能继续后续版面的排版工作。
倘若一部书仅印刷一次,印完拆除印版倒也无妨。
但古代发行量较大的书籍,通常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印。
这就意味着每次重印都要重复排版、校验等操作,以确保印刷品质。
从印刷效果层面对比,活字印刷在处理简单文字排版时较为适用,一旦版式变得复杂,活字排版便会困难重重,甚至堪称一场灾难。
而古代书籍并非仅有文字,图文并茂的情况极为常见。
图版需要用一整版进行雕刻,这就导致印刷一部书时,但凡涉及图页,就必须另行准备雕版。
如此一来,在整个印刷过程中,一旦掺杂了雕版印刷,全书再采用活字印刷的优势便大打折扣。
一系列考古发现也使得毕昇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陷入争议之中。
部分研究者指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早在先秦时代便已被发现并应用于实际制作中。
像《秦公簋》《能原镈》《攻敔王夫差剑》等器物,经研究推测均是借助活字在泥土模具上钤印后再进行翻铸而成。
学者宋兆麟在整理古代东北亚古籍时,找到了一批唐代渤海国古籍,其中一幅《木活字制作图》尤为引人注目。
画面中,二十多个男子身着典型的渤海人装束,头戴圆形帽,身着斜领长袍,脚蹬黑靴,完整且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渤海国制作木活字以及使用活字印书的全过程。
这一发现极大地冲击了以往中国活字印刷术由毕昇首创的传统观点。
木料究竟是否适合用于制作活字?
后世学者也对此展开了验证。
鉴于毕昇所提及木活字的种种问题,元代农学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