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剧里,不仅沦为众人笑柄,更成了文化蛀虫,给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只是醒悟之时,已然太晚太晚。
在那破落小院中,李福祖虽已跌落神坛,却仍心有不甘。
他觉得自己不过是时运不济,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看着曾经拍摄闹剧视频的场地,他的脑海中又生出一个念头—— 转型成为所谓的“文化评论家”。
李福祖找出一些过期的文化杂志,随意拼凑了些当下流行的文化热点话题,便开始在一些小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评论文章”。
文章依旧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逻辑混乱、观点偏激,不是对优秀文化作品无端指责,就是对低俗文化现象盲目吹捧。
然而,经过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大众对他已心生警惕,他的文章鲜有人问津。
可李福祖不死心,他花钱雇了一些水军,在文章下刷评论,制造出一种自己言论很受欢迎的假象。
为了重新获得关注,李福祖还故意挑起争端。
他公开点名批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对其作品进行恶意诋毁。
这一举动终于又引起了一些波澜,一部分人愤怒于他的无礼和无知,纷纷站出来指责他;而另一部分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却在一旁煽风点火,将这场闹剧越闹越大。
面对众人的指责,李福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在网络上与他人展开激烈骂战。
他言辞粗俗,毫无底线,完全一副泼皮无赖的模样。
这场骂战持续了一段时间,让网络环境变得乌烟瘴气。
但大众的耐心终究是有限的,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他的闹剧逐渐失去兴趣。
李福祖在这场自导自演的戏码中,彻底耗尽了最后一丝人气。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无论再怎么折腾,都无法重回往日那虚假的“辉煌”。
此时的李福祖,望着冷冷清清的网络页面,身边再也没有了曾经围绕着他的喧嚣与追捧。
他孤独地坐在小院里,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却照不亮他那颗被名利熏染得漆黑的心。
他的“红途”彻底终结,只留下一段被人唾弃的荒诞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反面谈资,警示着后来者莫要重蹈他的覆辙。
在无人问津的落寞中,李福祖虽已山穷水尽,却还妄图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