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小远,是这些故事最忠实的听众。
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他常常对着小娟工作室的图纸发呆。
某天深夜,他在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布满灰尘的U盘,里面储存着一段从未公开的视频。
画面里,病床上的建光戴着氧气面罩,声音微弱却坚定:“小远,如果你看到这段影像,说明你也选择了建筑这条路。
记住,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人的情感,就像我和小娟……”小远颤抖着手将视频交给了幼儿园园长。
不久后,幼儿园开辟了一个特别的角落——“时光信箱”。
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小秘密、未说出口的话写下来投入信箱。
每周五,老师会随机抽取信件,以故事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有个小女孩写道:“我不敢告诉同桌我喜欢他,怕说了连朋友都做不成。”
这让许多人想起了当年的建光和小娟。
小娟曾经的工作室,如今变成了公益艺术空间。
每年深秋,这里都会举办“雏菊之约”纪念展,展出的不仅是小娟生前的设计手稿,还有无数陌生人寄来的关于遗憾与错过的故事。
有位老人寄来泛黄的电影票根,上面写着:“1978年冬,我在电影院门口等了她三个小时,后来才知道她生病了。
从此我们再没见过。”
某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小远在工作室整理资料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暗格。
里面藏着小娟最后的日记,字迹因为泪水晕染得模糊:“建光,今天又梦到你了。
梦里我们在开满雏菊的山坡上奔跑,你终于说出了那句话。
醒来时,枕头湿了一片。
我想,我大概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忘记你,又要用一生的时间来记住你。”
时光继续向前,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而关于建光和小娟的故事,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不断延续。
有人说,他们化作了夜空中最亮的两颗星星,每当深秋雏菊盛开时,星星的光芒就会格外温柔。
也有人说,在城市的某个转角,或许会遇到两个相视而笑的灵魂,他们穿着工装和淡蓝色裙子,像极了多年前,在工地相遇的那两个人。
未寄的信(永恒的轮回)在文化长廊落成后的第三十个年头,城市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
洪水退去后,施工队在幼儿园旧址的地基深处,挖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