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的老同事和一些当时的邻居。
大部分人都还认定陈默是凶手,毕竟当时的舆论导向和林峰“完美”的证词影响太深。
但我还是从一个当年负责外围走访的老刑警口中得知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案发前几天,有邻居似乎看到一个与林峰身形相似的年轻男子,戴着帽子和口罩,在陈家附近徘徊过,但因为当时没人在意,事后也没人再提起。
线索像一根根细线,虽然还不足以编织成一张完整的网,但它们都若有若无地指向了同一个人——林峰。
而对陈默的追捕,则陷入了僵局。
这个年轻人比我们想象的更能藏。
他似乎完全切断了与过去的所有联系,像一颗尘埃消失在茫茫人海。
这让我更加倾向于他不是畏罪潜逃,而是有目的的躲藏和自救。
那天晚上,根据线报,我们在林峰居住的高档别墅区附近进行蹲守。
有人报告说看到了一个形迹可疑的人影,很像通缉令上的陈默。
我立刻带人包抄过去。
追捕的过程很短暂,也很惊险。
那个身影确实是陈默,他非常警觉,反应极快。
在狭窄的巷道里,他利用地形优势,一度甩开了我们。
最终,我在一个死胡同的入口堵住了他。
当我用手电光照亮他摔倒在地的身影时,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的脸。
那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比通缉令照片上苍老和憔悴了许多。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惊恐和绝望,但在这之下,我还看到了一种不甘、一种执拗,甚至是一种……被逼到绝境的悲愤。
那绝对不是一个杀害了两位至亲、冷血无情的凶手该有的眼神。
那一刻,我内心的怀疑达到了顶点。
多年的刑侦经验形成的直觉在疯狂预警:这个人,很可能是被冤枉的!
如果我现在逮捕他,或许能完成任务,但很可能会将真正的凶手彻底隐藏起来,让真相永无见天之日。
而且,如果陈默真的是无辜的,那他将承受的是何等的不公和痛苦?
理智与情感,程序与正义,在我内心激烈交战。
最终,我做出了一个可能会断送我职业生涯的决定。
我用对讲机故意报错了方向,支开了其他警员。
“三号岗注意,嫌疑人往东边跑了!
这边没有发现,你们去那边搜!”
我看到陈默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