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充分,心里的紧张感就越强。
这是一家位于浦东郊区的制造型企业,规模不大,但胜在业务稳定——他们专攻国内中小企业的代工订单,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内需型”企业。
面试那天,我特意提前半小时出门。
地铁上,我一遍遍默念准备好的话术:“我熟悉外贸单证流程,虽然在内贸方面经验不足,但愿意学习……”可越是临近公司,双腿越沉重。
前台接待核对完信息后,带我进了会议室。
面试官是个中年男人,西装革履,眼神犀利。
“林小姐,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口,却发现喉咙发紧,原本背得滚瓜烂熟的词卡在嘴边。
屋里安静得只剩挂钟的滴答声。
我攥紧笔记本,指甲几乎要掐进纸里。
“对不起……我太紧张了。”
我硬着头皮坦白,甚至不敢抬眼看对方。
空气骤然凝滞。
面试官皱了皱眉,刚想开口,我突然瞥见桌上摊开的资料——一份关税调整分析表。
那熟悉的表格和数据让我瞬间怔住,记忆像潮水般涌来。
“我能补充一点……”我脱口而出,语速比平日快了许多,“我父亲曾是外贸工厂的老员工,他生前整理过关税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面试官挑眉:“哦?”
“我这儿有个笔记本,”我翻开随身带的旧文件袋,“里面有他手写的批注——比如某类商品可以通过特定产地证书降低关税成本。
虽然我还没实战经验,但我可以……”话音未落,对方直接打断我:“你指的是规避关税吧?”
气氛骤然凝固。
我猛地抬头,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这个敏感词一旦说错,就是职业生涯的终结。
“不,是合法优化!”
我急中生智抽出资料,“比如服装行业的原产地累计规则,只要原料达到一定比例——”我指着表格快速划出一行数据,“这份202X年海关公告明确写明……”安静半晌,他用钢笔敲了敲桌面:“下周一来报道,一个月使用期,带电脑。”
入职前夜,我翻出父亲的笔记继续整理。
昏暗台灯下,密密麻麻的字迹掺杂着潦草图示,某段话突然刺得我眼眶发烫:9成订单栽在产地证,小厂根本耗不起查厂成本这是父亲生前最后的手迹。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