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站在无数人仰望的学术殿堂,这种不真实感让她想起幼时偷望星空的夜晚。
“同学,需要帮忙吗?”
清脆的声音打断思绪。
扎着高马尾的女生笑眼弯弯,伸手接过她肩头的棉被,“我叫苏晴,化学系的。
看你盯着借阅指南十分钟了,是找不到路吗?”
跟着苏晴穿过摆满学术海报的走廊,林夏的目光被墙上的院士照片牢牢吸引。
当看到 “女性杰出校友” 专题栏时,她的脚步不自觉放慢 —— 那些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的女性面孔,在灯光下散发着与李秀兰截然不同的光芒。
“等你毕业,照片也会挂在这里。”
苏晴突然说,惊得林夏险些撞上旋转门。
宿舍里,三个室友正在布置床铺。
北京姑娘周雨桐递来一盒稻香村点心:“听说你是省状元?
太厉害了!”
林夏缩在角落拆开蛇皮袋,当褪色的碎花枕套露出时,周雨桐的目光在上面停留了半秒,让她的手指瞬间发僵。
直到苏晴接过枕套赞叹 “手工刺绣好漂亮”,她才敢继续整理行李。
第一堂课就让林夏尝到了差距。
教授用英文讲解前沿课题,周围同学奋笔疾书,她却因陌生的专业词汇急得手心冒汗。
下课后,她在图书馆待到闭馆,对着电子词典逐句翻译课堂笔记。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笔记本上,她忽然想起柴房里的煤油灯,此刻的苦涩与那时竟如此相似。
转机出现在校庆日。
林夏在礼堂后排听校友讲座,当屏幕上出现家乡的梯田画面时,她猛地坐直身体。
主讲人是从山村考进北大的学姐,如今已是知名教育公益者。
“改变一个女孩的命运,就是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
学姐的话让林夏眼眶发热,散场时,她攥着讲座单页追到后台。
寒假返乡的火车上,林夏抱着装满旧书的纸箱。
车窗外的山峦逐渐染上熟悉的土黄,她摸着口袋里学姐给的公益计划书,心跳越来越快。
出站时,竟看见陈远山推着二八自行车等在寒风里,车筐里塞满了学生们拜托转交的文具。
“林夏回来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
当她带着募捐的图书走进村小,二十多个女孩挤在漏风的教室里,眼睛亮得像缀满星星的夜空。
李秀兰站在人群外,鬓角的白发比上次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