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实验对象一样,观察林薇。
她的“社交恐惧症”像一件方便穿脱的外套。
需要周明在场博取同情时,她能瞬间切换到全身发抖、眼神躲闪模式。
比如周明在家,她连下楼扔垃圾都要拉着周明陪同,说害怕遇到陌生邻居。
可周明前脚出门,她后脚就能戴着耳机,在客厅跟着健身操视频跳得活力四射。
一旦需要逃避责任,比如家务轮到她,“病情”就会准时发作。
我看着她在周明面前连拿个遥控器都手抖,转头就能独自一人拧开一瓶紧紧的罐头,心里只觉得好笑。
我的专业知识,此刻成了最锋利的解剖刀。
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测试。
一次晚餐后,我故意当着林薇的面,很自然地依偎在周明怀里,拿起他面前的水果喂他。
林薇正低头喝汤,动作僵住了。
她慢慢抬起头,脸色一点点白了下去,嘴唇微微颤抖,呼吸声也粗重起来。
果然。
而当家里只有我们两个时,又是另一番景象。
有次我指出她晾衣服的方式不对,她抱着手臂,靠在门框上,冷冷地看着我。
“师母,你好像管得有点宽。”
“周教授都没说什么。”
那语气里的挑衅和隐隐的威胁,哪里还有半分“社恐”的影子。
周末,周明学院有个小型聚会,可以带家属。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带上林薇,美其名曰“扩大社交圈,脱敏治疗”。
聚会上,林薇像换了个人。
她穿着得体的连衣裙,化了淡妆,举止优雅,谈吐大方。
她能和周明的同事们自如交谈,甚至还能对几个学术问题发表看法,引得几位老教授点头称赞。
周明脸上很有光彩,频频向我投来“你看,很有效果吧”的眼神。
回家的路上,他心情很好,甚至带着点邀功的意味。
“你看,林薇今天表现多好,进步很大。”
“我就说你的方法管用,是专业的。”
他顿了顿,语气带上了一丝规劝:“你啊,以后就别总是疑神疑鬼的了。”
我看着窗外掠过的灯火,没说话。
时机差不多了,我决定和周明摊开谈一次。
我选在他心情比较放松的时候,提起了“表演型人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比如情感夸张、寻求关注、易受暗示。
我尽量客观,没直接把标签贴在林薇身上,只是描述现象。
周明脸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