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水渡口。
“老伯,您的剑...”少年举着断剑奔来。
萧断水抚过剑身缺口,笑道:“你看这剑,虽断犹坚。
就像大唐,虽经战乱,只要人心未散,终有重铸辉煌之日。
这剑,便送与你吧。”
少年接过断剑时,发现剑柄内侧刻着小字:抽刀断水非本意,护得江河万里平。
待他抬头,老者的身影已融入暮色。
此后数十年,这柄断剑在民间辗转相传。
每到危难之时,总有义士持剑而起。
直到元和中兴,一位年轻诗人夜宿渭水驿馆,听闻此剑传说,挥笔写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的千古名诗。
而诗句背后的故事,却如渭水之波,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绝,诉说着一个铸剑师用一生领悟的真理——真正的断水之术,不在剑锋,而在守护山河的赤子之心。
8 剑魂传承长庆元年,洛阳白马寺的晨钟惊起寒鸦。
一个佝偻身影蹒跚而入,怀中裹着的残破剑匣,在青石地面拖出刺耳声响。
老和尚合掌迎上:“施主,这断剑已在此供奉三十载,可是来取?”
来人竟是当年守凤翔的少年,如今已鬓生华发。
他颤抖着解开布帛,那柄断剑虽锈迹斑斑,剑锋缺口处却依然泛着冷光。
寺中长老轻叹:“萧先生临终前,曾托人送来半块竹鞘,说是要等有缘人。”
竹鞘与断剑相触的刹那,一道暗纹骤然显现——那是蜿蜒如河的图腾。
少年恍然想起,萧断水离开时,渭水渡口的老船工曾说,那晚老者对着河水低语:“剑有魂,水亦有魂。”
此时,河朔三镇叛乱再起。
少年带着断剑投奔武宁军节度使李愬帐下。
校场演武时,他挥剑劈向木靶,竟有一道水雾凭空浮现,将木靶拦腰截断。
李愬大喜:“此乃神助!
当年断水先生铸剑护国,今日足下必成栋梁!”
战事胶着之际,少年率死士夜袭叛军粮仓。
火光中,他望见敌方主将腰间佩剑——赫然是当年陷害萧氏兄弟的样式。
记忆如潮水翻涌,他怒吼着挥出断剑,剑锋与敌剑相撞的瞬间,竹鞘残片突然迸发出青光,将对方长剑寸寸震碎。
叛乱平定后,少年捧着断剑回到渭水。
他在萧断水种下的柳树旁,挖出半块刻着“载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