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凤阳总督马士英,提前见风转舵,遵循四镇将领的想法,加上有实权的南京守备太监支持,提早拥立福王。就这个时间差,史可法就让南明朝廷戴上了“军阀把持朝政”的大帽子,因为他当时就是权力最高者。
凤阳总督马士英,四镇高杰、刘泽清、黄得功以及刘良佐,立刻就成为了“定策元勋」,加官晋爵。马士英甚至都当上了新任的内阁首辅。
备注:定策意思是尊立天子,书其事于简策。
然后史可法由于政治判断能力差,一边被马士英为首的四镇将领及左良玉军阀,握有把柄箝制。因为他曾经提出“七不可立」,也就是不能让福王登基的理由。
他另一边,则是被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因为同派系而被掣肘。那些东林党人,同时也还“依照传统”跟马士英为首的派系党争,争个你死我活。
可以这么说,南明朝廷无法跟大清帝国分庭抗礼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军阀持续把持着朝政,到隆庆帝时,郑芝龙也同样是类似情况;二是从万历朝贯穿到永历朝的党争。而这一切,都可以归咎在史可法的应对上,出现严重错误导致的。
结果就是,史可法在这次政治危机中,两边都不是人。明明危机同样意味着转机,只要他提早反应,或是做出正确的对策,也许今日历史都要被改写了。
事后,弘光建制,史可法也只能灰溜溜跑去淮阳当督师。
备注:督师是督理军务,权在总督、巡抚之上,明末开始常态化。
成为督师(名义上是四镇的上司)后,还要调停四镇之一的高杰试图劫掠扬州之事,妥协给予瓜洲作为高军安顿之地。这没了实权的督师当得真憋屈。
笔者认为,大家受《左忠毅公轶事》影响太深,都认为史可法是忠良,但处在明清鼎革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