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删,让他们顶锅,我们先按兵不动。”
平台之间开始内讧了。
有员工爆料:内容审核和运营组对喷,内容安全部直接把数据部门拉黑,因为“你们推荐的都是风险词”。
而数据组回得很狠:“不是我们推的,是用户都在搜。”
我看着这些截图,坐在电脑前没说话。
有朋友给我发消息:“你现在成符号了。
删你的人越多,代表你越对。”
我回复了一句话:“我不想成符号,我只想让大家活得明白。”
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个网友发的短视频火了:镜头扫过手机,App一个个被删除。
最后只剩下拨号、相机、和一个便签。
镜头定格在便签上,那行字写着:“当热搜不能热,我们就让你冷到底。”
我把那条视频转发到自己新建的小号上,标题就一句:“删一个词,我就拉走十万个用户。”
下面评论区一片弹幕:——“我先来。”
——“下一个是谁?”
——“我们,不再是平台的用户,而是裁决者。”
而平台那边,已经不是删词这么简单。
他们开始用“文明健康生活”、“反网络极端节约”、“保障正常消费信心”的话术,在首页挂出公告,试图“洗白”。
但为时已晚。
因为这一切的核心早就变了。
这不是一场“节约风潮”。
这是一次集体觉醒后的不合作运动。
删词条?
那我就删你平台。
你不让我说?
那我就不让你活“我们理解大家的焦虑,也支持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
这是某平台挂出的最新首页横幅。
换了文案,不再提“节约是极端行为”,反而变成了:“与用户共度理性生活的每一天。”
旁边还挂了一张图,是一位白发老奶奶,在窗口前晒太阳,旁边写着——“节俭,是我们共同的美德。”
我看了看,冷笑一声。
这不是悔改,是洗地。
不是认错,是换词。
平台删了热搜、封了直播、限了账号,现在开始装“懂你”。
紧接着,另一个平台也跟上了。
他们更新了首页推荐机制,推出所谓的:“平民生活馆”、“百姓优选”、“旧物交换专区”看上去很感人,但点进去,还是熟悉的味道:打着“节俭”旗号卖精致塑料饭盒,89一套所谓“换物平台”收6元服务费,外加运费“分享经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