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这是叶家人最后的底牌——紧急逃生通道。
通道的出口,在祖宅后院,一处枝繁叶茂的灌木丛深处。
这个地方,前世我并没有告诉谢曼,当时没有机会躲藏,现在回想,如果那时我能机警些,是不是就能躲过谢曼的暗算呢?
8 古籍解读夜幕降临,这里便是我一个人的世界。
摊开那些泛黄的古籍。
上面记载的种种避灾方法,我试着用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知识解读。
比如那看似玄妙的“引地火之法”,它的核心原理不就是利用地热资源吗?
书中绘制的“聚水阵”,稍加分析,竟与现代的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就连古籍中记载的、用特定草药熏蒸以预防瘟疫的方法,我也翻阅了大量的现代药理报告,找到了效果相似且更容易获取的现代替代品。
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但我知道,被动防守是远远不够的。
谢曼那张写满贪婪与算计的脸,总是不时在我眼前晃动。
像一只令人厌烦的苍蝇,嗡嗡作响。
是时候了,该给她找点刺激的事做做了。
9 设局诱敌几天之后,我“不小心”在常去的一家咖啡馆里,“遗失”了一个文件袋。
袋口并未封死,里面当然没什么真正的机密。
只有一些可以公开查阅的叶家历史资料。
以及一篇我“正在辛苦撰写”的、关于本地喀斯特地貌与古代避难所研究的论文草稿。
当然,这份草稿里,“无意”间夹杂了几页扫描得有些模糊的“古籍残页”。
上面有一些模棱两可的古文字和破碎的地图碎片。
隐晦地指向城郊一处早已废弃多年的防空洞。
并且强烈暗示,那里可能藏有“特殊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物资。
为了增加可信度,我还特意在文档的属性信息里,留下了多次修改的痕迹。
甚至在笔记的某一页,故意用铅笔标注了一个错误的坐标。
旁边还添了一句:“此处标记模糊,待考证。”
这完全符合一个研究人员的记录习惯。
果然,不出我的预料。
没过两天,就传来了消息。
谢曼的团队以进行“地质科考”的名义,成功申请进入了那片区域。
我拿着茶杯坐在书房。
看着手机上匿名发送过来的几张模糊远景照片。
照片里,谢曼和几个模糊的人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