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快乐的瞬间。
它让我每次看到别人阖家团圆,都心如刀绞。
它让我每次想起母亲,都无法呼吸。
它是我人生中最深、最痛、最无法原谅自己的悔恨。
而现在,这个“悔恨清算系统”要把它做成“最优路径”,展示给我看。
何其残忍!
13模拟中的“我”,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在得知母亲病情加重的那个节点,“我”没有犹豫。
直接向公司递交了长假申请,甚至做好了辞职的准备。
“我”回到了家,日夜守在母亲的病床前。
给她喂饭、擦身、读报纸,讲外面发生的趣事。
虽然医院的环境压抑,母亲的身体也日渐衰弱,但模拟中的画面,却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温暖。
“我”看着母亲的眼神,充满了耐心和爱意。
没有丝毫不耐烦,没有一丝抱怨。
母亲的脸上,不再是现实中我记忆里那残留的担忧和落寞,而是安心和满足。
她会拉着“我”的手,絮絮叨叨地说着小时候的糗事。
“我”会笑着回应,给她掖好被角。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母子俩身上,画面安静而美好。
14最残忍的一幕上演了。
母亲弥留之际。
模拟中的“我”,紧紧握着她的手,俯身在她耳边,一遍遍地说着:“妈,别怕,我在这儿。”
母亲的呼吸很微弱,但她努力睁开眼睛,看着“我”,嘴角艰难地向上弯了弯,露出一个极其虚弱但无比慈爱的笑容。
她的嘴唇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
“我”把耳朵凑近。
听到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小宇……妈……不遗憾了……”然后,她缓缓闭上了眼睛,安详地,像睡着了一样。
模拟中的“我”,眼泪无声地滑落,但他的脸上,没有现实中我那撕心裂肺的悔恨和崩溃。
他只是深深地、深深地吻了一下母亲的手背。
悲伤是真实的。
但更多的是一种完成责任后的释然,一种确信自己已经付出了全部的爱与陪伴的坦然。
无愧于心。
这四个字,是我一生都无法企及的奢望。
15“模拟片段结束。”
“悔恨值监测:亲情线节点,当前值 99.8%。
峰值。”
“与个体现实记忆对比分析中……完成。”
“痛苦指数评估:临界。”
警告!
个体意识出现严重不稳!
数据流异常!
存在崩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