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类型 > 历史的边角料:北宋小人物志毕昇谢青芝全文

第4章

发表时间: 2025-04-27
印刷术在宋代的蓬勃兴盛,其深藏的诸多弊端便难以暴露无遗,而毕昇也就失去了针对这些弱点进行革新与改进的契机。

可以说,正是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实践,为胶泥活字印刷术的诞生铺就了道路。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胶泥活字印刷的具体方法有着细致入微的描述。

工匠们选用胶泥作为原材料来雕刻字模,制成的字模薄如铜钱的边缘。

每一个字皆为独立的印模,雕刻完成后,通过烈火煅烧使其坚硬成型。

印刷前,先准备一块铁板,在铁板表面均匀地涂抹上一层由松脂与纸灰混合而成的特殊物料。

当准备印刷时,将一个铁制的字模框放置在铁板之上,待铁框被字模填满后,将其移至火上烘烤,铁板上的混合物料逐渐融化,此时,迅速取一块平板按压在字模上,凭借外力使字模表面变得平整光滑。

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字模在使用完毕后,再次用火烘烤铁板,使物料融化,只需轻轻用手一拂,字模便会自动脱落,既不会残留污渍,又方便回收再利用。

令人遗憾的是,胶泥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直至西方近代机械化铅印术强势传入中国并彻底取代中国传统印刷术的漫长岁月里,雕版印刷术始终稳坐中国印刷的主流技术宝座。

从现存数量庞大的古籍便能一窥究竟,绝大多数古籍皆为雕版印刷的成果。

以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为例,该目录共著录历代书籍多达七千七百四十八种,涵盖约计不同版本两万部,然而其中活字印刷的书籍仅有二百二十部,仅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占比微乎其微。

胶泥活字印刷术诞生之后,为何始终未能赢得官方的认可,也难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呢?

从使用群体的维度审视,我国古代文化普及程度较低,书籍的主要购买者局限于少数精英阶层。

这就导致大多数书籍在短期内的印量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一次刻版便可重复使用的雕版印刷术优势尽显。

像《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作为经典著作,其内容千年未变,需求量始终居高不下。

采用雕版印刷,不仅操作相对便捷、高效,而且只需一次性完成刻版,妥善保存整版,便能持续反复印刷。

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