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的玉米糊拉出透亮的丝,“比万利集团的爆浆更自然,成本还能降两成。”
林悦的笔尖在报价单上停顿:“万利给我们供货价是15元/个,你们……10元。”
陈立秋掏出合作社的绿色食品认证,“而且每个蛋挞包装都会印‘金穗村农户直供’,扫码能看见种玉米的大爷大妈——消费者现在就吃这一套。”
当他说出“我们还能提供玉米纤维粉,做全麦面包的改良剂”时,林悦终于伸出手:“明天带样品去工厂。”
与此同时,村部办公室里,十八户村民的红手印按满了合作社章程。
陈立秋戴着老花镜,逐字念出“统一施用有机肥拒绝中间商差价”的条款,李寡妇突然举着手机冲进来:“快看!
万利的股价跌了17个点!
他们的线下门店被消费者围了,说‘还我金穗村玉米’!”
窗外,满载金穗1号的冷链车正驶出村口,车身上新喷的“金穗农业合作社”字样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陈立秋摸了摸口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万利集团历年压价的银行流水,还有父亲被推搡时的监控录像。
但他知道,此刻最重要的不是复仇,而是让货车上的每一箱玉米,都成为插向垄断链条的楔子。
深夜,他蹲在仓库清点即将发出的订单,手机突然震动,麦香坊发来试生产的蛋挞照片:金黄的挞皮上撒着烤过的玉米粒,包装背面印着陈老根捧着玉米的照片,配文“每个蛋挞,都藏着土地的回甘”。
弹幕里,有网友发现万利集团的新品宣传图里,“进口有机农场”的字样悄悄改成了“国内优质产区”,却没人注意到,他们的原料供应商名单里,“金穗村”三个字被永远划掉了。
种子袋在墙角沙沙作响。
陈立秋望着窗外成片的秸秆茬,突然想起在仓库听见的周明远的话:“没了咱的渠道,他们的玉米只能喂猪。”
现在,他亲手把这句话改成了:“有了咱的渠道,土地的馈赠能甜到每个人的舌尖。”
当第一缕晨光爬上玉米囤,村口的大喇叭响起久违的笑声——会计老张在喊:“收快递的注意了!
北京来的、上海来的,全是买玉米的!”
陈立秋掏出笔记本,在“截胡产业链”那页画了个红圈,下一行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