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他们见得多了。
余令这样的算不上神童,顶多是聪慧而已。
在大明,会算数并不代表什么,四书五经读的好那才是神童。
别人给的余令当然不会傻到不要。
陈婶乐的嘴都合不拢,去掉杂物能白得百十斤粮食呢。
余令和小肥把粮食全部扛回了家。
厨娘今日要做的活就是用簸箕把粮食筛出来,晾晒好。
用这样的粮食熬烫饭最好吃。
撒上盐巴,加剩菜,菠菜,萝卜丝,再加点豆渣,味道好不说,还抗饿。
冬日里早上来一大碗,身子一天到晚都是暖暖的。
(ps:烫饭是一种源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传统食物,小时候奶奶爱做,她走后我就没吃过这个烫饭了。)
厨娘在拿到银子后就发誓了。
就算少东家年岁大了,要去西安府继承家里的土地,自己也要跟着去。
不为别的,就冲他良善。
这样的少东家如果发达了,肯定是念旧情的。
如果真有那天,自己就去借个种,要个娃。
厨娘想到这些不由得羞红了脸。
余令并未把银子只给了厨娘一个人,家里的几个人他都给了。
拿到钱的每个人都很开心,干活越来越有劲。
余令也留下了一部分,他准备等活忙完了就去打听一下。
看看有没有法子给进宫的人送点东西进去。
余令想小老虎了,准备给他买一身保暖的棉衣。
这是先前小老虎念叨的最多的,他羡慕那些能穿棉衣的人。
余令现在终于有钱了,他准备满足小老虎的第一个愿望。
并告诉他自己活的很好。
小黑稚嫩的汪汪叫声让厨娘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大水刚退去,乞讨的人突然多了,老爷心善,昨日来的三波都给了。
今日怕是传了出去,这群好吃懒做的家伙又来了。
厨娘气恼的放下了簸箕,扭着腰肢,朝大门走去。
“这年景大家都遭了灾,我家老爷心善,但也不能逮着心善的人使劲坑啊,家里好几口人人,谁活着容易!”
门开了,厨娘愣住了,来的人不是乞儿,而是一个光头和尚。
若是别人厨娘肯定会继续唠叨喊苦。
但看到和尚厨娘就不敢了,态度一下子变得尊敬了起来。
在僧人有意无意的宣传下。
这天下间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的开国皇帝,因年少时期家境艰难,曾经出家皇觉寺。
从洪武年开始,朝廷开始设立了善世院,之后又增加了僧录司。
等到永乐帝定都北京之后,这些原本在南京的机构也搬到如今的北京。
现在每个寺院里都有僧官。
百姓不知道僧官是什么,但知道它是一个官,百姓害怕官员是发自骨子里的。
厨娘不知道这位是不是一个官。
“高僧是来化缘的么?”
和尚摇了摇头,慈悲道:“我今日是来见余员外的!”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和尚还是顺手把肩膀耷拉着的一个布口袋放了下来。
厨娘脸色立马就变得很不好看了,有气无力道:
“老爷,老爷,有高僧求见~~~~”
余员外迎了过来,依礼拜见,把高僧请到了堂屋。
两人坐定了以后,厨娘端来了热茶,一家人客客气气。
“高僧上门,理应供奉,去,把米袋子装满……”
厨娘见老爷对这位高僧格外的尊敬,嘟囔了几句,拿着葫芦瓢跑到了米缸前。
一瓢,两瓢,三瓢……
在第四瓢的时候,厨娘心疼的快要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