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她曾在电梯门口等了一夜,只为赌前夫回来一眼。
那不是演的。
我确定。
但她的确……也改写了真相。
而我意识到一件事:真实从来不是“绝对的事实”,而是“当事人愿意暴露的诚实”。
我不可能保证每位受访者都“全透明无瑕疵”——但我可以,面对这些“裂缝”。
第二天晚上,我发了一条全网同步的视频澄清声明。
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剪辑特效。
只有我自己,坐在录制棚前,说了三句话:“我们第六期受访者L小姐的经历,确实存在与公共记录不符的部分。”
“我们没有核实她的婚姻状态,是我们的疏忽。”
“但她讲述的恐惧、挣扎与爱,是她真实的感受。”
我顿了顿,说出最后一句话:“《告白》不是事实真相的法庭,而是愿意交出自己片段的人的避风港。
这里欢迎质疑,但更欢迎——不完美的勇气。”
视频结尾,我加上L小姐的一句话:“我不完美,但我从没想欺骗谁。
我只是,想被理解。”
评论区从最初的愤怒,慢慢变成沉默,然后是一些轻轻的声音:“谢谢你说‘裂缝’。
我们也不是完美的观众。”
“对不起,我也有曾经不敢讲清楚的过去。”
“你还是那个愿意站出来的人,谢谢你还在坚持。”
这一夜,我意识到:我讲的是“真实”,不是“干净”。
我的节目,不需要证明每个故事都是纯净水。
我只需要守住一件事——说真话的人,不该被第一刀刺死。
第十章:你配吗?
与“晨溪心理康复中心”的合作洽谈,源自一次志愿者群的转发。
那是沪西最早成立的女性精神恢复组织之一,十余年来接待过逾千名焦虑、产后抑郁、自我厌弃与家庭暴力创伤的女性,每月会安排一次“倾听小组”。
而池漾提出的建议是:将《告白》项目的线下延伸版植入小组活动,让受助者以“自我影像叙述”的方式缓慢重建关系意识,第一期她亲自担任讲述主持人。
“这不是宣传片。”
她对中心负责人说,“我来不是拍素材,是陪她们讲一次自己。”
负责人是个50岁左右的心理咨询师林苇,冷静严谨:“这件事不只是技术问题。
池小姐,你的名气,可能也是压力。”
她点头:“我明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