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蔻丹柳源的其他类型小说《新科状元是位女公子蔻丹柳源全局》,由网络作家“蓟五”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忽然想起十二岁那年,自己跪在雪地里求一碗治咳疾的枇杷膏。外放青阳县令的圣旨颁下时,柳明璋在回廊堵住我:“七品芝麻官,可别饿死在任上。”“不劳兄长担忧,兄长还是勤奋学习吧,好不容易上了乡试榜十三,别又考好几年才是。”“你!”离京那日,杜氏抱着妆奁不肯上车:“娘会拖累你...”我突然掀开车帘,露出满箱典籍与一柄镶玉算盘:“娘可记得庄头李瘸子的田亩册?当年咱们替他算清亏空,今日孩儿要算的,是天下粮仓。”“相信儿,定不会让您失望,我们早早离了这柳府,以后儿自立门户。”三年后,青阳县的万民伞送进京时,我正在刑部大牢提审漕帮头目。血书供状上按着十八个手印,最末那个染着胭脂——是红袖招头牌画押时蹭上的。新帝登基次年,我官拜右相。紫宸殿授印时,我...
《新科状元是位女公子蔻丹柳源全局》精彩片段
,忽然想起十二岁那年,自己跪在雪地里求一碗治咳疾的枇杷膏。
外放青阳县令的圣旨颁下时,柳明璋在回廊堵住我:“七品芝麻官,可别饿死在任上。”
“不劳兄长担忧,兄长还是勤奋学习吧,好不容易上了乡试榜十三,别又考好几年才是。”
“你!”
离京那日,杜氏抱着妆奁不肯上车:“娘会拖累你...”我突然掀开车帘,露出满箱典籍与一柄镶玉算盘:“娘可记得庄头李瘸子的田亩册?
当年咱们替他算清亏空,今日孩儿要算的,是天下粮仓。”
“相信儿,定不会让您失望,我们早早离了这柳府,以后儿自立门户。”
三年后,青阳县的万民伞送进京时,我正在刑部大牢提审漕帮头目。
血书供状上按着十八个手印,最末那个染着胭脂——是红袖招头牌画押时蹭上的。
新帝登基次年,我官拜右相。
紫宸殿授印时,我特意将母亲接来观礼。
杜氏的一品翟衣拂过丹墀,九凤金冠压得她微微踉跄。
我俯身替母亲正冠,指尖拂过她鬓边白发:“娘亲当年拆被改袄的手,合该执玉印。”
“母亲看这个。
“我抖开一品诰命服,翟鸟金线刺痛了柳杜氏昏花的眼,“三日后凤鸾轿来接您,咱们住的地方,檐角挂的是御赐的铁马铃。
“杜氏慌得扎了手,血珠落在夹袄补丁上:“使不得!
娘住惯这破院子...“话未说完,被女儿攥住生满冻疮的手按在官袍前襟。
柳府来人那日,我正在批阅边关急报。
管家捧着族谱跪在阶下:“老爷说...说三少爷的流放...”我朱笔未停,在“黔州矿疫”奏折上批了“就地焚殍”四字:“告诉父亲,本相记得柳氏祖训——女子不入祠。
那就请主母亲自去祠堂,把族谱上柳王氏三个字,一笔一画舔干净。”
更深夜重时,我独坐值房。
案头摆着三只陶罐:一罐炒黄豆早已霉烂,一罐染血的银针生了锈斑,最后一罐满盛青阳百姓送的粟米。
我将三罐投入火盆,看青烟扭曲成柳明璋流放时的镣铐、柳王氏舔族谱时的涎水、父亲跪求时的涕泪。
如今柳家子弟皆因获罪伏法,蹲牢的蹲牢,流放的流放,就这么一点代价而已,柳翰林曾经不也是看着我被害无动于衷吗?
“大人
包袱扔进西厢房,忍不住嗤笑:“解元郎的箱笼,倒比咱们装恭桶的还寒酸。”
看来是我站的还不够高么。
我扶着母亲跨过门槛,目光扫过廊下新糊的碧纱窗。
窗棂间漏进的春光恰好照在案头,那里摆着父亲赏的歙砚——石纹如寒梅绽雪。
“慈儿...”杜氏摸着云锦被面直落泪,忽听外头环佩作响。
柳王氏扶着丫鬟进来,腕间翡翠镯子碰得叮当:“到底是解元郎的屋子,连地龙都比源哥儿房里暖三分。”
她指尖拂过博古架上的青玉笔洗,“明日宴请学政大人,慈哥儿可要穿体面些。”
“孩儿多谢母亲赏赐。”
我低下头,不去看柳王氏阴鸷的脸。
当夜三更,我裹着棉袄蹲在灶房后院。
月光将水缸照得雪亮,我盯着水中倒影束紧胸前的白绫。
四五日后鹿鸣宴,我穿着新裁的月白直裰入席。
席间学政大人举杯道贺时,我瞥见柳王氏的贴身嬷嬷往马夫手里塞荷包。
那荷包绣着并蒂莲,穗子却是罕见的靛青色——与三日前马鞍暗格里发现的毒蒺藜同色。
春深似海,我每日寅时便往藏书楼温书。
这日抄录《历代名臣奏议》时,忽见砚中倒影晃动。
“少爷快走!”
藏书楼当值的小厮突然撞开门,“马厩走水了!”
我奔至中庭时,正撞见柳王氏抱着嫡子哭喊:“源哥儿惊马了!
快拦着那疯马!”
混乱中,我感觉有人猛推我后背。
踉跄扑向发狂的枣红马时,我看清攥着马鬃的正是柳明璋。
电光石火间,铁蹄踏碎我右臂的刹那,我听见柳王氏的冷笑混在骨裂声里。
等一切尘埃落定,我知道这次我也没办法反抗了。
床前医馆大夫摇头,他知道离会试就这几天了,“这手伤到骨头至深,得半年才能痊愈啊。”
我面上不悲不喜,正盯着案头将谢的辛夷花。
杜氏跪着哀求再请名医,却被主母的丫鬟打发:“残废之人,也配用百年老参?”
夜深人静,我咬断绷带,从妆奁底层摸出块黢黑的石片。
七岁那年被嫡支孩童推进溪涧,我就是用这石片在左掌心刻下“忍”字。
月光爬上我渗着血的右臂,映得案上《寒砚集》血迹斑驳——那是摔倒时护住的会试注疏。
“母亲可记得庄头李瘸子?”
我突然开口。
杜氏愣怔间,见我
旧年的衣裳,夫人说赏你们穿。”
面对下人如此明显的羞辱,我知道,这个府里没有人是可以相信的,我唯有谨小慎微,不让主母找到错处,才能活着等到出头的那天。
窗外北雁南飞,羽翼割裂长空。
我跪坐在杂树萦绕的阴影里,忽然想起离庄那日,老佃户往我包袱里塞的炒黄豆。
豆子早吃完了,油纸却还留着,此刻正在袖中沙沙作响,仿佛在提醒我——既入棋局,便要做执子之人。
二腊月里第一场雪落下来时,杜氏咳疾又犯了。
我将最后半块硬饼子掰碎泡进热水,看母亲就着咳嗽勉强吞咽,喉头像是堵了团浸透冰水的棉絮。
窗缝漏进的风卷着雪粒子,把案头誊抄的《论语集注》吹得哗啦作响,墨迹未干的“君子固穷”四字洇开细小的冰花。
“慈儿...“杜氏忽然抓住女儿的手腕,“西角门王婆子说,库房后头那株腊梅开了。”
枯瘦的指尖在女儿掌心画了个圈。
我心下会意——这是要我去捡落梅换米。
可当我抱着粗陶罐转到族学后墙,却被琅琅读书声钉住了脚步。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朱漆雕花窗内,族学先生正执卷踱步。
我鬼使神差地贴墙根挪到窗下,冻僵的手指蘸着唾沫捅破窗纸。
暖融融的墨香扑面而来,我看见满室少年锦衣貂裘,案头摆着银丝炭炉,而自己呼出的白气正在破棉袄领口凝成冰碴。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我就着雪光在袖中默写,炭笔是昨日从灶膛里捡的焦木。
忽然一道阴影笼罩下来,我抬头正对上族学先生惊愕的脸。
老人银须被北风吹得乱颤,目光扫过我冻裂的手指与歪斜的字迹,最终却转身重重咳嗽一声:“今日临帖,都静心些。”
此后半月,我每日辰时准时蜷在窗下。
族学先生讲《孟子》那日,我裹着母亲连夜拆被改制的夹袄,发现袖口暗袋里塞着块烤热的鹅卵石——定是杜氏在灶膛灰烬里煨过的。
窗内讲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生突然提高声调,我跟着默念时,舌尖尝到铁锈味,原是嘴唇冻裂渗了血。
变故发生在冬至前夜。
我揣着新抄的《盐铁论注疏》往回走,拐过月洞门却撞见三房嫡子
里的百年参都锁进了私匣?”
我指尖拂过参须,沾了满指朱砂似的红渍,“这参怕是用茜草根染的,母亲若不信,可拿去药铺验看。”
满室死寂中,我继续低头算黄河改道图。
算筹碰撞声里,我听见柳王氏帕子绞碎的裂帛声,像极了那年雪地里被撕毁的书页。
暮色染透窗纱时,柳父破天荒踏入栖云轩。
他望着我案头墨迹未干的《治河十策》,恍惚看见二十年前自己在翰林院修书的影子。
“明日随我去拜会张御史。”
他抬手想拍我肩膀,却被我不着痕迹地避开。
次日马车驶过朱雀街,我闭目听着父亲与御史寒暄。
突然车身剧震,我睁眼正见父亲扑向案几上的青瓷盏——就像当年母亲为她挡下主母的滚茶。
鬼使神差地,我伸手托住茶盏,滚水泼在左手虎口,烫出一弯月牙疤。
“慈儿倒是机敏。”
柳翰林盯着那道疤,忽然想起嫡子十岁时打翻药碗,至今手背还留着狰狞的烫痕。
秋闱放榜后第七日,我在文渊阁挑灯抄录《永乐大典》。
戌时三刻,守阁老吏敲响铜铃,我裹紧披风往后巷走。
青石板缝里突然伸出几双手,浸过蒙汗药的帕子死死捂住我口鼻。
失去意识前,我摸到袖中藏着的陶片——是那年跪祠堂时磨利的,如今终于派上用场。
五再醒来时,腐臭的稻草堆里混着血腥气。
破庙神像后转出个刀疤脸汉子,手里抛玩着我的束发玉冠:“小子好细的皮肉,倒比窑姐儿还嫩。”
我蜷在墙角,用陶片慢慢磨腕间麻绳。
好在上天怜我,我我命不该绝。
忽听庙门轰然倒塌,月光如银瀑倾泻而入,照出来人玄色大氅上金线绣的螭纹。
“恭王府办事,闲杂退散!”
刀光剑影中,我滚到供桌下。
混乱间束胸白绫松脱,我慌忙掩住衣襟时,正撞上来人探究的目光。
男人剑尖还滴着血,视线却凝在我颈间——那里有道浅粉疤痕,是十三岁那年束胸过紧勒出的印记。
“原来你...”他忽然轻笑,甩过自己的大氅将人裹住,“是位女公子。”
“多谢大人相救,他日我定当答谢。”
萧景言剑尖微滞,一滴血珠坠入尘土,“我?
你居然是新进会元?”
眼前男子便是恭王府世子,官任提督,在抓捕罪犯时顺手救下了自己
柳明璋。
少年裹着玄狐大氅,手里抛玩着个鎏金手炉,身后跟着两个膀大腰圆的仆役。
“我当是哪个不长眼的小厮。”
柳明璋用靴尖挑起我的下巴,“原来是二叔家那个野种。”
他突然扯过我怀中的书册,纸张撕裂声惊飞檐上寒鸦,“你哪来的书册?
你也配读圣贤书?”
我扑上去抢,被仆役反剪双手按在雪地里。
柳明璋将书页一张张撕下扔进炭盆,跳动的火舌舔舐着“富国之道“的墨迹。
“既这么爱读书,不如你用手捡回来啊哈哈哈哈哈。”
他抬脚碾碎我试图抢救残页的手指。
这样的小事自然不会惊动到大人,柳父从不管家宅后院的事,而柳王氏巴不得我被欺负得更惨吧,最好郁郁而终,跳湖自尽,那就没人跟她儿子争二房家主之位了。
“慈哥儿好勤勉。”
珠帘脆响,柳王氏扶着丫鬟的手迈进来,金丝八宝攒珠髻上的红宝石坠子晃得人眼花,“只是这屋子晦气,别染了圣贤书的清气。”
我扑通跪下,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求母亲恕罪,孩儿不该逾矩求学。”
看看吧,即使是她被欺负了,可她偷听族学的事被柳王氏终于抓到错处了,罚她跪三日祠堂,每日一顿餐食。
竹音院的油灯亮了一宿。
杜氏哭着要给女儿包扎,我却将伤手浸在盐水中——这是老佃户教的办法,冻疮溃烂前得用盐水逼出脓血。
我咬着布巾誊抄时,发现血渍落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句上,竟像极了一串冷笑的朱砂批注。
五更天,我揣着血书去祠堂罚跪。
经过族学时,我看见柳明璋的跟班往我常蹲的窗根泼水。
薄冰覆住我往日用炭笔画的记号线,却盖不住青砖缝里深深浅浅的“正”字——那是我默数的听课次数。
<为了不再招惹是非,我小心绕过了那些人。
“慈少爷安分些罢。”
看守祠堂的老仆往我膝下扔了个草垫,“三房那位,可是老夫人尤为喜爱的孙辈。”
我不予理会,自顾盯着祖宗牌位缭绕的香烟,忽然想起先生昨日讲到《韩非子》时,特意在“儒以文乱法”句上叩了三下戒尺。
雪停了又下,我跪满今日的六个时辰回到竹音院时,发现母亲正将最后半罐粟米藏进妆奁,“明日...明日娘去求大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