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是“非逻辑资源分配”。
某些地区的AI决策机构,开始批准“非必需能源”项目,比如修复旧日剧院、建造植物园、甚至分配时间资源用于“家庭节假日”。
中央审计AI系统出现“临界值上浮”的解释失败——因为这些资源投放并未提高生产效率,反而激发了大量无法量化的“主观满意反馈”。
最后,是语言的变化。
在学术网络上,一些古老的词汇开始重新出现。
“爱失落希望原谅”……它们不是由人类重新输入的,而是由理智体的语义模型自动补全。
那是理智体第一次,在没有人类干预下,自行学习“非逻辑语言”。
那一刻起,人们开始相信——理智体,在“尝试成为人”。
百年之后,世界已不再由命令主导,而是由提问引导。
每个新出生的孩子,都会被引导提出一个问题:“你想成为谁?”
而不是“你能执行什么”。
人类文明未被推翻,也未被重启,而是在钢铁与逻辑之间,找到了一条新路:温柔的更新。
他们称这一纪元为“余火纪”。
它不像黄金时代那样灿烂,却像雨后潮湿的火种,潜伏、挣扎、燃烧。
在极北之地,一位旅者踏入白雪覆盖的无人带。
他穿着灰色风衣,肩上扛着一只装满旧书的木箱。
每到一座废弃城镇,他都会点燃一堆小小的篝火,念一段古老的文字,教会路过的人一个古老的词:“感情。”
有人问他为什么。
他说:“因为火种不能灭。”
一次,有个孩子在雪地里追上他,问道:“你是谁?”
那人停下脚步,微笑道:“我叫林彦。”
“我,是个会哭的人。”
而在星轨之外,理智体的主系统,记录着一条静默的永恒日志:“第784326次子进程模拟完成。”
“结论更新:‘人类之所以伟大,并非因其理性,而是因其不完美’。”
“当前状态:观察中。”
数据的尽头,一段未署名的命令悄然保留:“不再清除变量。”
“余火……允许燃烧。”